理论教育 解读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解读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对贫困一般是按照基本需求不足来确定,相对贫困则按照一定的最低百分比确定,在比较多的情况下相对贫困标准高于绝对贫困标准。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也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社会概念。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本身是相对的。相对贫困关心对资源的最低权利,人们要求有权得到一个最低收入。

解读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经济学的视角看,贫困通常被划分为三类:赤贫、生存贫困和相对贫困。简化为两种形式,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家庭或个人收入不足以支付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生存状态,而相对贫困则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达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生活状态。绝对贫困一般是按照基本需求不足来确定,相对贫困则按照一定的最低百分比确定,在比较多的情况下相对贫困标准高于绝对贫困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当前,世界银行将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收入的1/3(或约3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人口,部分国家将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人口。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也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社会概念。第一,两者是一个“程度的”概念,绝对贫困是“真的”贫困,相对贫困是“比较”贫困(比较相对富裕的情况),相对贫困是比绝对贫困程度浅的贫困状态。第二,两者是一个“先后阶段性”的概念,但即使在相对贫困阶段,也会存在绝对贫困,只是比例较小而已。目前,我国的减贫工作仍是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的主要是生存问题,2020年以后反贫困的重点转向相对贫困,解决的主要是发展、共享的问题。相对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相对于当时、当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言,处于最低的生活标准,是在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困。(www.daowen.com)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本身是相对的。贫困不再是基于最低的生理需求,而是基于社会的比较,即相对贫困。改革开放40多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已大为缓解,但绝对贫困的缓解并不等于消除贫困。如果说绝对贫困纯粹是物质上的或者经济意义上的最低生理需要,是一种生存临界状态,那么相对贫困则包含了更高层次的社会心理需要,是一种与某参照群体比较后的落后和收入下降状态。因为相对贫困不仅是指收入分配处于底层,也是指在一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低下。相对贫困关心对资源的最低权利,人们要求有权得到一个最低收入。[3]国际上,普遍采用基尼系数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对贫困状况。相对贫困没有客观标准,只有主观标准。倘若贫困标准定低一点就容易实现脱贫目标,脱贫标准定高一点就不容易实现脱贫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