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简析中国货币与银行体系

简析中国货币与银行体系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学家说,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这就是货币产生的简化过程。以中国为例,货币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货币叫做M0,这是货币政策所说的最小范围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也就是通常说的现金。纸币和硬币,是指银行体系之外的那些货币,也叫做通货。货币的需求者是企业和个人。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在货币政策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是相对固定的。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利率水平。

简析中国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钱呢?的确,货币包括钱,但是又比钱的范围大得多。在经济学中,货币是指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交易媒介就是交换用的中间物、媒介物,人们经由它来进行交易。

我们要明白货币的真正含义,就得从货币是怎么产生的说起,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对货币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用一句话来概括金钱、货币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交换的需要,是为了便于人们之间的交易。

人都有交换的愿望。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可是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只能生产少数几种东西,在极端的情况下,只擅长一种东西。

怎么办呢?那么就得进行分工,每个人都只生产自己擅长的,然后用自己生产的东西,跟别人的东西去交换,这样,生产效率就大大提高了。由于分工的产生,自然而然就需要交换。

开始的交换是直接的交换,也就是此物换彼物,例如用斧子换羊。但是物物交换要成功,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有斧子的人需要羊,同时,有羊的人也要斧子,这就叫做“欲望的双向一致”。

可是,这种双向一致是很偶然的。常常发生的情况是不一致,例如有斧子的人要羊,但是有羊的人却不要斧子。这样,交换就做不成了。交易不成,东西都留在生产者自己手里了,就成了没有用的废物,人们的福利就不能提高。

如果有羊的人,不要斧子,但是他总有别的需要,例如他要一头牛,那么,有斧子的人,就可以找一个有牛的人,而这个人,刚好需要斧子。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过是原来的一次交易变成了两次:第一次是斧子跟牛交换;第二次是牛跟羊交换。首尾相接,大家各得所需。可是,在一个小范围内这个链条可能首尾衔接不起来,那么简单的交易也就做不成了。

于是,有人建议,作一个规定,所有人都必须接受斧子,不得拒绝。这是个天才的建议。问题就这样彻底解决了。

因为这时候,用斧子可以换到任何东西,有了斧子就等于有了一切。斧子就一定会大量生产出来,到处都是斧子。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东西,换成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把自己的东西先换成去斧子,再用斧子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

斧子就是货币。

历史学家说,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你看跟钱财有关的字词,例如,财、货、贪婪、贿赂等,都有“贝”字旁,文字是象形的,是真实历史的反映。

贝壳毕竟容易破碎,后来人们就寻找其他可以作为货币的东西。最后找到的是金和银。金银的密度很大,很小的一块就有很大的价值,特别适合作货币材料;容易隐藏,比较安全,若使用牲畜,目标未免太大,会遭人抢劫的;金银还容易切割,便于标准化等,克服了以前货币的缺点。

宋朝的时候,在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既然半两可以当一两,那就彻底点,干脆一点都不用,反正货币就是为了交换,只要大家都接受,像当初那把斧子一样,只要能作为交换的媒介就可以了。

开始,纸币还有一定的含金量。现在,纸币的发行已经和黄金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了。一片纸能够交换到东西,是因为政府强迫人们使用,纸币有购买力,靠的是政府的信誉。

经济学把纸币叫做信用货币,也就是靠信誉支撑其价值,可以交换到任何东西。过去的金银形式的货币能交换到东西,则是靠自己本身的价值。

这就是货币产生的简化过程。虽然简单,但也可以看出来,货币的产生是为了润滑人们之间的交易,增进人类的福利。而且货币的产生,特别是最后过渡到纸币,体现着人类特有的智慧。

货币政策调控的货币,也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大。经济学家把庞大的货币体系分成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使用货币政策时,要注意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家还用符号表示不同层次的货币,不同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以中国为例,货币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的货币叫做M0,这是货币政策所说的最小范围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也就是通常说的现金。纸币和硬币,是指银行体系之外的那些货币,也叫做通货。它们最容易买到商品,对市场的冲击最大,经济学把货币买到商品的能力叫做流动性。显然,M0的流动性最强。

比M1更大的货币叫做M2,也就是新闻里说的“广义货币”。M2包括M1,还包括定期存款和企事业单位的存款等。现在中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关注的货币就是M2,显然这个货币比一般说的钱的范围要大得多。

货币本身没有价格,如果问一块人民币值多少钱,那就是一块钱人民币,这样的回答,属同义反复,没有意义。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表示借钱时得付出的成本,或者说借钱的难易程度。因为价格其实也是获得商品的难易程度,所以,经济学家把利率叫做货币的价格。(www.daowen.com)

价格是由供求决定,货币的价格即利率,也是由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货币的需求者是企业和个人。货币需求的意思,不是说人们想要多少货币,而是说在人们的资产中,想把多大比例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有多种方式,货币是一种方式,房子、股票也是,其他的还有很多。在这么多形式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那部分,叫做货币的需求。

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有用。货币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我们已经详细说过的,作为交换的媒介;二是支付的工具;三是价值储藏的手段。价值储藏的意思是,当你不把货币花出去,而留在手里的时候,除非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否则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照旧保持着。

因为货币具有这些作用,而且有不可替代性,个人和企业必然会保持一定的货币,而不会完全以其他形式持有财富。所以,货币的需求是由私人部门决定的,是企业和个人对财富持有形式选择的结果。

再看看决定利率的另一方的力量,也就是供给的情况。货币的供给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在货币政策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是相对固定的。

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利率水平。

利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影响投资。在现代条件下,人们投资的钱不是靠自己积累的,多数的投资资金来自银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越高,投资的成本越高,投资的回报率就越低,投资就越少。

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少了,总需求就会少,均衡的GDP就要减少,失业就会增加,过热的宏观经济就可以冷却下来。反之,较低的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就业,同时拉动价格水平上升,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8年4月,中国香港的利率水平接近于零,10万港币一年的利息仅有10港币!因为经济状况不理想,所以特区政府想通过低利率刺激投资和经济。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银行大楼也许是最引人注目的,因为它最高、最气派;在银行工作的人也让人羡慕,他们收入颇丰,衣着光鲜,气质优雅。

可是仔细想想,就有些不对头了。银行是怎么挣钱的呢?银行自己本来并没有钱,它的钱基本来自于千百万的储户,它把这大笔的钱贷出去,坐收利息,然后再把这利息的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给储户,余下的都留给了自己。它吃的是存款和贷款利息的差额。

凭什么银行能这么做?社会又为什么能允许这样的机构存在呢?商业银行的历史有200多年了,在这期间,特别是股票市场出现后,银行曾经受到过冲击,甚至是很大的冲击,可是直到今天,我们还看不到银行衰败的迹象,相反,经历了风雨的洗礼,银行变得更加壮大,社会越来越离不开它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手里有闲钱的储户,不把钱直接借给需要钱的人,而宁愿受银行的“盘剥”呢?这样做是否可行?

每个储户手里的钱是有限的,少的也许只有几百块,有限就意味着多数储户只能把钱借给一个人用。但是,作为储户,他不知道谁需要他的钱。怎么办呢?他就要付出代价,去获得需要钱的人的信息,例如做广告或者其他手段。这个成本或许太大了。因为自己的闲钱本来就很少,做广告的费用也许很大,得不偿失。即使碰巧把钱借出去,能赚回多少利息呢?我们退一步,假定储户不用费什么事,就找到了需要钱的人。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双方进行谈判,确定贷款的条件,特别是利息。他们双方一般并不认识,没有打过交道,不清楚对方的信誉,特别是借款人对贷款人的信誉如何不得而知。所以,把钱借出去有很大的风险。

再看贷款人,他需要钱进行投资,一般来说,贷款人需要的钱比较多。可是每个借款人的钱都是有限的,贷款人需要向很多人融资,需要跟许多人,例如1000人进行谈判。首先,贷款人需要让人知道他需要钱投资,怎么做到这一点?例如做广告。这需要不少费用,一个急需融资的人也许根本就拿不出来。现在我们退一步,假定他没有费多大劲就找到了这1000个借款人。接下来,也要进行谈判,而且是一一谈判。因为这1000人对风险也就是利息和其他借款条件的态度都不同。谈判就需要谈判的场所,需要花费。这个费用可能是巨大的,以至于即使贷款人借到了钱,其投资收益也不足以抵消这谈判的费用。

我们再退一步,假定借款人和贷款人谈判成功,达成了协议。问题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并没有完结。协议是达成了,可是怎么让双方,特别是贷款人忠实地履行协议呢?我们前边说过,贷款人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一定有违背协议、把钱投到高风险项目上去的激励。而且贷款人知道,即使他这样做,借款人也无可奈何。因为借款人太多,每个人的资金都有限,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监督协议的履行。这1000个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都等着别人去监督贷款人是否违约,而自己却乐得受益。所以,没有人有积极性去监督协议的执行。

经过不多的几次博弈,结果就一定是,没有人愿意借钱。这样,社会就失去了原本应该出现的投资机会,以及由此带来的就业和财富的增加。我们多次强调过交易和投资对一个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借款人的风险太大。我们再仔细看看这背后的道理。如前所述,因为每个借款人的钱都很少,所以,只能投给一个人,投到一个项目上。如果这个项目投资成功,大家各得其利;但是,如果亏损了呢,借款人的钱就化为乌有了。

现在,我们就看看,如果有了银行这些情况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先看借款人,原来在没有银行的情况下,借款人担心的是自己的钱借出去有风险,因为无法辨别贷款人的信誉,以及无法监督贷款人的行为。有了银行,借款人的这些担心就不必了。因为借款人不用再自己寻找贷款人,他只要把钱存到银行就行了。银行是个专门机构,有专门的人员和渠道,而且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调查的成本可以因此降低,银行相对很容易把贷款人的信誉调查清楚。同样道理,银行还可以监督贷款人是否遵守贷款协议,把钱按照协议去使用。借款人为了借钱所需要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了。

再看贷款人,贷款人原来担心的是借款人太多,谈判费用太大,难以寻找,而且借款人的条件太苛刻,例如利息过高等。有了银行,贷款人的这些担心就成了多余。贷款人不必寻找1000个借款人,也不再需要一一谈判,他只要找到一家银行,跟银行谈判就可以了。银行以它的组织信誉和管理能力成了信贷双方的中介。

因此,银行的出现,解决了借款人担心的资金安全问题,也解决了贷款人担心的交易费用过大的问题,促成了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交易,资金就高效率地配置到了最需要它的地方,交易因此增加,就业和财富也相应增加了。跟它能节省的费用以及创造的财富比起来,银行收取的存贷款利差,简直是小菜一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