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平台化现象及内涵

深度解析平台化现象及内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这个“平台”既包括技术含义,也包括业务应用含义,它是一个系统级的产品化支撑环境。这样的系统建设也不能称之为“平台化”的系统建设。下面以智慧城市中的市民服务为例,看一下平台化“面”的应用与传统应用之间的差别。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由本书作者领导的技术团队于2011年在业界首次推出了面向智慧城市的、以人为中心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

深度解析平台化现象及内涵

构建“面”的应用,首先涉及不同“点”和“线”的应用如何在应用逻辑层面的交叉结合,从而形成“面”的覆盖。

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是“点”的应用“弥散化”到其他不同的应用之中。比如在网络上浏览信息的时候,大部分网站都提供一个“分享”功能,即用户可以将看到的信息直接分享到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不同的、原本独立的“点”的应用之中。这种应用的“弥散化”在技术上比较容易实现,只要被“弥散化”的应用将相应的数据输入的接口对外开放即可。这样构造出来的应用是比较初始的“面”应用形态。

如果要实现比较高级而复杂的“面”的应用,要在内在应用逻辑层面融合多种不同的“点”或“线”的应用于一体,就要像第7.1节中引用的银行业务系统与微软统一沟通平台Lync那样,用平台化的方式来构建这样的应用。

信息技术大型应用中,“平台化”建设并不是新的概念,甚至它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用语被大量地使用着。但是,用平台的方式建设出来的应用未必是“面”的应用。一个平台上的应用可能只是“点”与“线”的应用或其简单集合而已。所以,平台只是构建“面”的应用的一个必要的基础,但它并不一定是“面”的应用,或者说,它是构建“面”的应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这里之所以强调平台化,是因为未来“面”的应用将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个人应用这样以前看起来属于在技术上“简单”“低端”的应用领域。在这些“简单”“低端”的领域内,平台化也将成为一种普遍被采用的方法。“平台”已经是一个在各个领域中被过度使用的概念,但是真正好的平台却并不多见。所以在本节用少量的篇幅对用于“面”的应用建设的平台进行稍准确的描述。

所谓的“平台”就是把基础性、共性的技术与应用功能进行合理的抽象与整合,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有一定“弹性”的整体架构中,用来支撑不同的应用在这个框架内的有效实现,并能有效地实现不同应用功能之间在数据/信息、应用逻辑及界面上的互通融合。由此可见,这个“平台”既包括技术含义,也包括业务应用含义,它是一个系统级的产品化支撑环境

这里说的“平台”,其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一些具体功能,也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支撑性的“自由市场”式的环境来容纳众多不同的应用,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高层整体能力。它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构造以数据/信息融合(虚拟映像)为依据,以应用逻辑融合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人机交互界面融合的智能化“面”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1)技术与应用的基础标准的固化:在利用平台把基础性、共性的技术与应用功能进行抽象与整合的时候,是按照相应的基础标准来进行的。这样,这些基础性的标准便被嵌入到平台之中。当在平台上开发应用时,这些应用将自然符合相应的标准,而不必在不同的应用中单独实施这些标准。这为这些应用在数据、应用逻辑与界面的融合,从而形成或者不断丰富“面”的应用创造了便利条件。

平台上采用的技术与业务标准,既有行业成熟的,也有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针对本平台专门制定的。没有标准支撑的平台就只是公共资源的堆砌,不能称之为有效支撑“面”的应用的“平台”。这样的系统建设也不能称之为“平台化”的系统建设。

(2)对服务对象与应用的统一整体性理解:“面”的应用需要对对象主体及应用全面整体性的认识与理解。这种整体性的认识与理解同样会被抽象出来,常常表现为各种“模型”,以此为依据在平台上实现对主体及应用的一种整体、基础性的描述,为构造“面”的应用提供支撑,保证这些应用设计的一体化,以及彼此在数据/信息、逻辑与界面层的互通融合。

没有模型的支撑,平台就只是功能的堆砌,无法形成融合的“面”的服务。这里说的用于支撑“面”的服务的平台是实现模型的基础组成部分,模型将平台与建立在平台之上的各种应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3)对技术与应用发展的适应能力:“平台”的架构是对技术与应用整体性抽象的产物。通过采用开放的技术与应用标准,平台结构对具体技术与应用具有灵活的适应性。或者说,所谓的“平台”就是指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容纳、适应具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演进,而不会因为要采用新的技术或为了支撑新的应用而不得不推倒重来。这种对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就是平台整体架构的“弹性”。这种能力对于复杂的“面”的应用尤其重要。因为复杂的“面”的应用的开发代价高昂,如果系统不能适应技术和应用新的需求的发展,则会付出频繁的系统重建的代价。(www.daowen.com)

对未来适应的“弹性”是平台的一个核心价值。弹性的获得有赖于对信息技术与应用业务的高度抽象层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平台的架构才能有效容纳未来技术与业务新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比如,模型的构建需要基于基本的标准,而模型本身又会促进新的标准形成;一个有前瞻性的模型,是建立平台对未来的适应性的基础性保证。

下面以智慧城市中的市民服务为例,看一下平台化“面”的应用与传统应用之间的差别。

在智慧城市中已经有了很多面向市民的“点”与“线”的应用,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所不包。这些应用常常良莠不齐,各自独立。应用虽然丰富,却也让人无所适从,看上去就像街头的小商小贩,或者是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网上应用商店其实就是虚拟世界中的自由市场。

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市民的角度来认真地思考,小商小贩或自由市场固然有其价值,但是如果能够围绕市民的整体需求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大型超市,它的价值会更高。综合性的大型超市从商场布局,到品种选择再到质量管理等,都围绕人的生活需求做了全面的设计。它们提供的产品不仅有热销的“杀手级”品种,也有大量的普通的、甚至不常用的品种,由此比较完整地覆盖大众生活消费,提供了“面”的服务,成为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高频度光顾的购物场所。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由本书作者领导的技术团队于2011年在业界首次推出了面向智慧城市的、以人为中心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它的基本架构见图7-4。

978-7-111-60062-6-Chapter07-4.jpg

图7-4 以人为中心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采用动态SOA的架构,可以容纳未来新的技术与应用的演化;在基础平台上,固化了基本的技术与应用的标准;在接入层,采用自适应多终端等技术,可以接入各种不同的终端,提供自助性服务与他助性服务;在应用层,有三个功能模块。“一体化互动沟通”提供多种形式的统一沟通渠道,保证各个参与方彼此方便地互动;“综合性个人空间”是基于个人虚拟世界数字映像而建立的,它将个人使用各种应用服务的过程,包括互动的内容,实时记录下来,使得个人在这个平台上的活动变得可追溯查询,形成一个人活动的数字化足迹,也为智能化应用提供依据;“集成化专项服务”则有机地将包括生活、工作、娱乐等应用服务以人为中心,围绕不同类型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一体化服务系统。在它的背后是一个采用“基于对服务全息性描述的、面向主体感知”的方法建立的服务模型,而这个服务系统与个人空间和互动沟通也相互融合在一起。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采用平台化方式构建出一个复杂的面向一个城市市民的综合性“面”的服务系统。相比于已经广泛存在于互联网的那些“点”与“线”的服务而言,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代表了未来方向的网络化服务形态。它不会取代原有的各种服务模式,但是它将以新的方式与体验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