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外企业定价实力差距的分析

国内外企业定价实力差距的分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企业的目标均为最大化自身利润:则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分别为:[3]本章接下来对双边外资并购事件建立二阶段博弈模型进行分析。除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一优势之外,以定价实力弱为代表的弱势也是促进其被外资并购的条件。

国内外企业定价实力差距的分析

(一)基本模型

考虑某行业初始存在n家国内企业,同时存在m 家国外企业出口东道国市场,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品牌的产品。假定企业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每家国外企业的需求函数为p F=a-q F-bQ-F。其中,p F,q F 分别表示企业的价格和产量,Q-F表示国内市场行业总产量减去企业F的产量之后的值,a为常数,b∈(0,1)是表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常数。每家国内企业的需求函数为p D =k(a-q DbQ-D),p D,q D,Q-D 的含义与关于国外企业的定义类同,k 表示国内品牌相对于国外品牌的价格指数。本章假定企业边际成本均为0,同时还假定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国外企业不能通过新建投资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外企业的目标均为最大化自身利润

则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分别为:[3]

本章接下来对双边外资并购事件建立二阶段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一家国外企业和一家国内企业同时选择并购和被并购;第二阶段是产量决策,所有企业通过选择产量来最大化其利润。

(二)企业短视视角下的产业均衡

所谓短视的企业视角是指企业以是否能改进当期利润为准则来选择策略。因此,在短视视角下,并购后整体利润超过并购前双方利润之和的并购一定会发生。在某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实施“消灭式并购”之后,被并购方退出市场,国内企业数为n-1家,国外企业数为m 家。

则并购盈余为:

由此可见,市场中企业数量少(包括本国和外国企业),国内品牌定价实力弱是有利于“消灭式外资并购”发生的两大市场条件。

该结论有悖于某些直观判断。首先,该结论表明“消灭式外资并购”并非产生于过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反而易于出现在高度集中的市场条件下。因为高度集中的市场条件下竞争对手才被认为是强大的,消灭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增加、定价实力增强才是比较显著的。其次,该结论还表明某些被跨国公司视为劲敌,从而被列入并购对象的国内企业,并非完全强大。除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一优势之外,以定价实力弱为代表的弱势也是促进其被外资并购的条件。正是因为国内企业这些弱势条件的存在,才使得其在被并购时的保留价格较低,并购方才能够获较多并购盈余。

根据(3-21)式,进一步分析并购盈余与有关市场参数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表明国内品牌定价实力越弱,并购的盈余越大。

a是代表市场容量大小的参数,式(3-26)表明,市场容量越大,并购的盈余越大。

b 是代表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参数,(3-27)式表明,产品差异化程度越低,即产品之间替代性强,则并购的盈余越大。

由式(3-3)得:(www.daowen.com)

因此,外资并购自身利润随着国内企业数量的减少而增加。也就是说,早期并购对后续并购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如果企业只考虑单阶段自身行为对自身利润的影响,则根据以上结论可推断:①如果第一起外资并购是对自身有利的,则国内同行业所有企业都将被外资并购。②如果行业中企业数量过多,且早期外资并购的自身利润为负,则没有企业愿意启动整个行业的外资并购。③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外国企业数量越少,外资并购的动机越强。故在不存在并购协同效应的情况下,鼓励国内并购的结果是增强了外资的并购动机,甚至可能引发全行业的外资并购。因此,政府如果鼓励不存在协同效应的国内并购,那么其结果并不符合政府试图阻止“消灭式外资并购”的初衷。

(三)考虑后续并购的产业均衡

因为并购事件中,并购方的收益都小于不发生并购的同类企业的收益。因此企业都希望别的企业并购,而自己置身事外。所以,在以上分析框架下,即使存在并购盈余,全行业的外资并购也不可能一触即发。同前文的分析,“消灭式外资并购”的数量类似于公共物品的产量问题,且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外国企业关于是否采用“消灭式并购”的决策与囚徒困境博弈相同。所以,有限期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全都不并购,但如果所有企业在可预期的将来都不退出市场,则可以视为无限期囚徒困境式的重复博弈。因此,有可能出现合作博弈的结果。即只要收购方获得正的盈余,就可能在一个行业内出现大量的外资并购。

化冰(2003)对行业内出现大量并购的现象作了另一种解释,认为:即使兼并不存在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约,也可以使参与兼并的企业在长期获得市场势力及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并且对未参与兼并的企业产生负的外部性影响。为了获得与兼并企业进行产量竞争的市场势力,提高利润,未兼并企业具有跟随兼并的动机。

(四)多品牌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

与拥有唯一品牌相比,跨国公司在同类产品上拥有多个品牌似乎是更加普遍的现象。由于海外市场本身已存在着多家企业,跨国公司以多个品牌进入海外市场将使得市场品牌过多,从而降低所有生产者的利润。鉴于此,跨国公司可能通过并购方式消灭国内竞争对手。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推行统一的品牌,以提高品牌声誉并降低促销成本,跨国公司倾向于扩张已全球化的自有品牌,而抑制收购来的当地品牌。在许多国内著名品牌被跨国公司并购之后迅速变得暗淡的收购案例中,收购方以多个品牌打入中国市场的情况居多。

在前述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考虑m 个差异化定位的国外品牌为一家跨国公司所拥有,其他条件不变。由于存在众多竞争对手,一家跨国公司在自己所拥有的多个品牌之间协调产量是不明智的,因此在考虑产量决策的过程中,假定品牌之间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跨国公司在考虑并购活动时,以整体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则并购盈余为:

毕竟一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品牌数量少于东道国所有品牌数量之和一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在这个条件下,跨国公司旗下拥有的品牌数量越多,并购东道国国内品牌的盈余越大。

因此,同一跨国公司旗下的多个品牌和不同跨国公司旗下的多个品牌参与东道国市场竞争时,其“消灭式并购”的动机与国外品牌数量的关系不同。当国外品牌属于不同的跨国公司时,国外品牌数量越多,搭便车的企业也越多,导致并购方的盈余越少,并购动机因此越弱;当国外品牌属于同一家跨国公司时,该跨国公司拥有的品牌数量越多,分享新增行业利润的比重越大,即并购方的盈余越高,并购动机越强。

虽然本节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东道国市场上只存在一家跨国公司的情况,但不影响主要结论。因为未参与并购的其他跨国公司与未参与并购的其他国内企业对并购方盈余的影响是相同的。所以,未参与并购的其他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同样是减弱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的。因此,无论是引入国内还是国外的竞争对手都将减弱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实施“消灭式并购”的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