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发展阶段

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发展阶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上海和宁波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发展为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群体进行了发展的多元探索。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大都市圈普遍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区、舟山自贸区等新型开放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标志着上海大都市圈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发展阶段

上海大都市圈的历史空间范围,主要为古代江南的“核心区”,即明清经济学史家所说的“太湖经济区”,包括“八府一州”(即:苏、松、常、镇、应天、杭、嘉、湖八府及太仓州)。若将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联系因素考虑在内,与“八府一州”联系的宁波绍兴扬州、徽州等地也在江南核心区的辐射范围之内。

从历史上看,这个区域在中国逐渐发挥重要经济地位的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南宋末期,江南核心区真正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在这个时期,以苏州(平江府)、湖州、嘉兴(秀州)、常州、宁波(庆元府)、通州(南通)为核心的江南核心区盛产罗、绢、绸、丝棉等产品,成为全国三大丝织品中心之一。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两浙粮食赋税、上贡钱物数为全国之最。其中苏州七县以全国1%的田,贡献了全国11%的赋税,25%以上的军粮俸禄。

在明清时期,苏、常、松、嘉、湖、太仓等“五府一州”的大城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工体系,小城镇也逐渐繁荣。1851年,江南人口已达到2794万,苏州人口密度达到873人/平方千米,常州为537人/平方千米,太仓为764人/平方千米。核心城市之间形成分工,其中,苏州成为综合性商业中心。无锡是粮食集散地,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湖州、嘉兴、南通、松江则分别成为全国制笔中心、丝织业、棉粮生产基地。而上海和宁波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发展为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近现代时期,上海周边区域工业逐渐得到发展,城市体系的中心不断更替。上海、南通、无锡、常州等4个大城市相继兴起,城市间依托产业形成的互动网络逐渐成型。其中,上海至南京的“沪宁”沿线集中了江苏省98%的工业投资。上海成为外国资本、民族工业集中地,并取代广州成为贸易、金融中心。南通则成为“近代工业第一城”,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无锡、常州则依托铁路带动沪宁沿线民族工业兴起。(www.daowen.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上海成为区域的主要引领型城市,形成了以国企、大工业企业主导的经济体系,周边城市则与上海构建起基于工业发展的合作体系。1965年,上海钢材、机床、棉纱产量各占全国25%,缝纫机产量占35%,手表产量占90%,上海GDP长期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一度最高达11%。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群体进行了发展的多元探索。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相关城市在内生型乡镇集体经济带动下形成了“苏南模式”。宁波等浙江城市则形成了外向型的“港口经济”。相对而言,20世纪80年代,上海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过渡期,但与周边城市间的经济互动仍以多种形式得以逐步推进。

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大都市圈普遍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系。1992年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后,上海的对外开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周边城市在充分利用上海开放功能快速提升机遇的基础上,也进入开放经济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苏州市与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利用外资合作发展的新模式。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区域内各城市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程度不断加深,逐渐展现出“全球城市-区域”的特性。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区、舟山自贸区等新型开放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标志着上海大都市圈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