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出口导向战略与外向型经济

出口导向战略与外向型经济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东亚国家所选择的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外向型战略,将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进而为它们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东亚的外向型经济不仅表现在大量引入外国资本上,也直接表现在它们对于世界市场的关注,以及对于扩大出口的政策支持。

出口导向战略与外向型经济

东亚国家在其发展早期,也曾经与拉美国家一样选择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通过对外国进口商品设置较高的关税壁垒或配额等非关税壁垒,来对本国幼稚的工业产业实施严密的保护。然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东亚国家基本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后,它们就陆续将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鼓励本国工业企业大量出口,支持本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引入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通过发展出口来带动起本国的经济发展。

在战后早期,东亚国家与地区在赢得民族独立之后,也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完整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的艰巨任务。在战后初期,东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仅能出口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品,工业生产水平极为低下,工业产品部门也仅仅局限于少数简单的轻工业部门。因此,为了扶持本国的幼稚工业的发展,东亚国家大多采取了严密的贸易保护措施,严格限制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并积极利用本国的出口创汇进口用于扶持工业发展的资本品,以替代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这一时期,东亚国家与地区所执行的也同样是更为偏重贸易保护的进口替代战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各国陆续完成本国的工业化之后,它们逐渐将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一方面通过积极改善本国或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加强对于外国先进知识、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的学习与模仿,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政策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发展对外出口,积极利用外国资源与外国市场,来带动起本国的经济发展。

除了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之外,东亚模式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正是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口导向战略。在现代世界经济走上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禁闭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之内独立的生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往往会面临经济发展存在的严重的资源不足的瓶颈,而随着本国经济的逐渐发展,它们又会再次面临市场不足对于本国工业发展所形成的制约。在现代全球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与市场狭窄也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而东亚国家所选择的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外向型战略,将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进而为它们长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对于东亚经济来说,在他们经济腾飞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经济重建资金不足的难题。东亚各国在二战之中都遭受了严重的战争损失,可以说,它们都是从战争的废墟中开始经济重建工作的。战争初期,尽管日本的战争赔款和美国的经济援助帮助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度过了早期的困境,而且这些资金不仅规模有限,而且其投向也较为狭窄,因此早从上世纪60年代,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就开始把引进外资视为解决本国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困境的主要办法。在六七十年代东亚经济尚不发达之际,它们国内的工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工业发展水平也远滞后于世界一般水平,劳动力素质也较为低下,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并不大,因此,在这一时期,它们引进外资更多的依靠向外国政府或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的借债,并由政府主持将这些借入的外债资本引入重点发展的重化工业、基础工业等相关产业。如仅韩国在1960~1982年间,从西方发达国家所引入的政府借债与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总额就高达373亿美元[10]。(www.daowen.com)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众多东亚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各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它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向前来投资的外国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外国跨国公司前来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取代银行信贷,成为这些国家引入外资的主要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东亚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直接投资的潮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流向亚洲四小龙国家,然后,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的完成,它们又开始将本国的一些边际产业向中国以及东盟国家转移。大量的投资资本从这些国家流到同区域内的其他相对落后国家,这也就形成了雁行模式中的梯级层次。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完成了东亚经济体内部的新的分工体系与产业结构重组,从而优化了资源在东亚经济体内的配置,进而推动整个东亚经济的腾飞。

东亚的外向型经济不仅表现在大量引入外国资本上,也直接表现在它们对于世界市场的关注,以及对于扩大出口的政策支持。得益于东亚地区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战后东亚政府根据自身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的准确判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各国政府就通过大量引入外国资本与外国直接投资发展本国的工业体系,其重点扶持的产业部门除了对国民经济起到基础性作用的重化工业,很多都是大量使用其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加工制造业。

对于众多东亚国家与地区来说,除了中国,他们往往都不拥有一个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也对它们的工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制约作用。然而,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对于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税收支持、经济补贴等方式,鼓励它们发展出口,也就缓解了国内市场不足对于东亚经济发展的制约。

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国家与地区,也加快了自身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一些更为关注劳动力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到邻近国家与地区,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东亚经济的内部协作,进而加强了东亚国家的贸易额。就目前而言,东亚国家内部的贸易量大致已经占到这些国家的总的贸易额的60%左右,可以说东亚模式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同一区域内的多个国家与地区通过密切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积极发展区域内国际分工,从而通过区域内的对外开放,促进一些原本较为落后的国家与地区通过承接内部分工活动,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