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1世纪上海大都市圈阶段性战略定位:第二个10年

21世纪上海大都市圈阶段性战略定位:第二个10年

更新时间:2025-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上海大都市圈在中国国土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各层次规划中对其的功能定位与战略作用日益明确。根据2010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大都市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沿长江通道横轴的交汇处,属于国家的优化开发区域,以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两份权威文件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导向具有重要启示。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上海大都市圈在中国国土经济空间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各层次规划中对其的功能定位与战略作用日益明确。

根据2025年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大都市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纵轴和沿长江通道横轴的交汇处,属于国家的优化开发区域,以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其相关总体功能定位与要求包括:(1)担当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2)优化提升沪宁(上海、南京)、沪杭(上海、杭州)发展带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3)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4)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节点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5)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6)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

根据2025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5年)》的精神,上海大都市圈需要配合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其重点包括:(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2)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3)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4)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5)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6)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7)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https://www.daowen.com)

202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要求,为上海大都市圈发挥城市群引领作用,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功能目标提出了指引。该意见提出的相关方向包括:(1)促进城乡区域间市场、劳动力、土地、科技等要素自由流动。(2)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工作机制,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协调联动,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3)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鼓励成立多种形式的城市联盟。(4)完善区域交易平台和制度。(5)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间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跨省城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际会商机制。(6)健全生态等区际利益补偿机制。(7)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与均等化。[1]

2025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在应对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方面,提出建议。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两份权威文件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导向具有重要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