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享共担:发展策略中的对流辐射和弹性嵌套

共享共担:发展策略中的对流辐射和弹性嵌套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涉及9个地级以上市、超过40个区县级行政单元。为此,我们提出3大策略,即共享共担、对流辐射、弹性嵌套。具体而言,第一是多重嵌套灵活施策。

共享共担:发展策略中的对流辐射和弹性嵌套

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涉及9个地级以上市、超过40个区县级行政单元。要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演化能力的全球城市区域,实施策略非常关键。要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流程中,坚持引导开放性;承认多样性与复杂性;鼓励流动性;培育创新环境。为此,我们提出3大策略,即共享共担、对流辐射、弹性嵌套

1.以“共享共担”策略,解决功能分解、协同配合问题

作为大都市圈的超大型核心都市单单采取非核心功能疏解的策略是不恰当的,应考虑同步实施核心功能共享和非核心功能疏解。具体而言就是共享功能、共享红利。同时,9大城市融入一个大都市圈,应强化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功能空间单元对于自然风险、地缘风险、人口挑战等重大负面情景的应对能力。具体而言就要求共担生态环境挑战、共担人口发展挑战、共担气候变化挑战、共担可持续发展责任。

2.以“对流辐射”策略,解决运行逻辑、要素争夺问题

为了解决“虹吸效应”的担忧,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同步推进“对流”和“辐射”。对流强调从高低势能间“单向流动”转向“双向流动”,主要枢纽向各节点的“一对多”转向所有节点之间的“多对多”的面形对流。对流有助于在要素存量稳定情景下,加强上海大都市圈要素的“周转率”,提升沟通“浓度”,无形中增加都市圈要素可用总量,特别是有助于中小城市、郊区、乡村等相对弱势空间在都市圈协同中获利。具体而言是要求硬件基础设施增进对流、软件体系融合保障对流、要素对流激发创新可能。辐射强调能量高地“跨越式”对外释放影响力,上海大都市圈有必要将势能的识别思维从经济维拓展到生态维、文化维、社会治理维,由此势能高地将更为多元化,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单元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高势能维度,进而推动优质资源实现辐射。

3.以“弹性嵌套”策略,解决空间部署、动力传导问题

上海大都市圈在酝酿过程中有持续的范围调整,其客观上既内嵌多个都市圈,又与周边多个都市圈形成交叠,与上海大都市圈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相比,杭州、南京等圈外城市与圈内城市的联系强度不见得有显著的级差。为此上海大都市圈特别需要主张边界动态弹性,适应灵活嵌套。具体而言,第一是多重嵌套灵活施策。在上海大都市圈对外关系上,正视每个参与方都处于多重都市圈、城市群、省域、城乡多重关系中,分清嵌套组合的侧重点,开放式弹性考虑未正式进入大都市圈的邻近城市的协同;在上海大都市圈内部关系上,应针对“混合型”全球城市区域的特点,灵活施策。复合考虑适用于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关系的干预策略。比如:沪苏嘉、苏锡常在性质上更接近于都市圈关系,应兼顾功能关联与服务衔接;沪锡甬舟通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城市群关系,应侧重加强功能关联;沪常湖在性质上更接近于属于区域关系,应侧重加强服务衔接。第二是分层嵌套释放多元势能。根据生态、经济、文化、创新等资源分层识别上海大都市圈势能高地,每一参与方都有某方面优势。比如:环太湖长江口、杭州湾,淀山湖属于大都市圈的自然生态高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洋山-舟山港口群属于大都市圈的网络流量高地;上海、苏州、嘉兴、湖州是大都市圈的人居人文高地。各城市可以个性化设计势能辐射策略。第三是有机嵌套实现战略协同。要主动识别上海大都市圈的关键性战略连接空间,多样化创新和部署大都市圈功能传导节点,构成城市间、城乡间相互嵌套的动力传递介质。比如:东部沿海航运据点群、杭州湾重化工据点群、长江口生态保育群、环太湖和环淀山湖水乡生态人文群等可以充当经济、创新、文化、生态、社会等不同维度的战略协同动力介质。再比如:一体化示范区、创新走廊、飞地、环湾环湖、运河文化带、综合枢纽、自贸区联盟、跨界区域、水系蓝网等点、轴、环、网可以充当大都市圈战略连接空间的基本形态。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9/content_5344537.htm.

[2]位于日本本州岛西部。

[3]Fang C,Yu D.Urban Agglomeration:An Evolving Concept of an Emerging Phenomen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62:126-136.

[4]Scott A.Global City-regions:Trends Theory,Prospects[M].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石崧.全球城市区域:缘起、内涵及对中国的启示[C]//全球化与大都市发展论坛国际会议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2007.

[6]Scott A.City-regions Reconsidered[J].Economy and Space,2019(1):1-27.

[7]Davoudi S.Conceptions of the City-Region:A Critical Review.Proceedings of The Ice[J].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2008,161,51-60.

[8]Dear M.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M].Oxford:Blackwell,2000.

[9]Laquian A.Th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Asia's Mega-Urban Regions[M].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

[10]Soja E.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Metropolis Era[M].John Wiley & Sons,Ltd,2012.

[11]Hall P,Pain K.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M].Earthscan Ltd,2009.(www.daowen.com)

[12]Pain K.The Strategic Planning Protagonist:Unveiling the Global Mega-City Region[M]//Knowles R,Rozenblatt C,eds.Sir Peter Hall:Pioneersin Regional Planning,Transport and Urban Geography.Springer,2016:59-80.

[13]樊纲.中国经济双循环——布局全球与扩大内需[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23516,2021-05-04

[14]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1).

[15]滕堂伟.更高质量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EB/OL].[2019-06-1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59777.

[16]上海进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强[EB/OL].[2020-10-07].http://sh.people.com.cn/n2/2020/1008/c134768-34335928.html.

[17]王帆.2019年人均GDP超2万美元城市[J].21世纪经济报道,2020-4-24.

[18]陈雨康,宋薇萍.一季度沪苏浙皖经济强势增长 长三角一体化活力尽显[EB/OL].[2021-05-1].http://www.cs.com.cn/xwzx/hg/202105/t20210518_6167626.html.

[19]数字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2019)[R].2019:11.

[20]五型经济,即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

[21]王川兰.在沪设立跨区域社会组织的思考与建议[EB/OL].[2021-04-13].https://www.sohu.com/a/460445711_120415828.

[22]陆健.浙江:数字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N].光明日报,2021-5-24(04).

[23]田林.我们不一样:文化凝聚力下的长三角一体化[N].社会科学报,2019-2-28.

[24]查建国,等.长三角文化与区域一体化——2019长三角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EB/OL].[2019-11-30].http://www.cssn.cn/zx/bwyc/201911/t20191130_5051371_1.shtml.

[25]许晓青,吴霞.上海“文创50条”:打造国际文创中心[EB/OL].[2017-12-17]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17/c_1122123642.htm.

[26]王垚.协同、创新、做强极核……透视上海大都市圈,成都如何走好这步棋?[N].成都商报,2020-6-25.

[27]王垚.协同、创新、做强极核……透视上海大都市圈,成都如何走好这步棋?[N].成都商报,2020-6-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