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河区气候变化与历史记录

天河区气候变化与历史记录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气相薄,间有不齐,风暮北而朝南,时春寒而秋热,于是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谣,此气候变态耳。——光绪《广州府志》卷九《舆地略·气候》解读与考证较早记载有广州气候的旧志如元大德八年版《南海志·气候》,记载中强调此地气候变化迅速:“风暮北而朝南,时春寒而秋热,于是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谣。”清同治《番禺县志》和清光绪《广州府志》有关气候的记载,两者内容大同小异。

天河区气候变化与历史记录

△南自衡岳,分为五岭,清淑扶舆之气重焉。溟海挹润,温风徐来,是谓东南之仁。气迁俗随,霜露时降,人居东西州,唐已然矣。二气相薄,间有不齐,风暮北而朝南,时春寒而秋热,于是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谣,此气候变态耳。大抵自江以南,地率卑湿,循岭以下,海气尤蒸,春夏之交,易有雍阏湫底之患焉。

——元大德《南海志·气候》

△岭南气候不常,番禺居省会首区,土地夷旷,山川瘴疠绝少,而飓风间至。气候之异必始于风,粤中异中土,则气候不齐,其物之生长收藏,尤多异致。(据《任志》修)

扬粤之地少阴多阳,方盛夏,率一日十余阴、十余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阳燠(暖)之气常泄,阴湿之气常盛。阳气泄,故四时常花,三冬不雪,穷腊久晴,或致摇扇;阴气盛,故晨夕雨淫,三伏之内,反不甚热。夏则连阴即复凄寒,衣服之类皆生白醭(霉)。谚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又曰:“急脱急着,胜似服药。”言不时也。(据《南海志》修)

南粤之风,当寒时天明无雨,从西北暴至,其名曰“京”,亦曰“利”;当暑时天昏有雨,从东北暴至,其气纯青,是曰“青东”,气甚寒,亦曰“青冻”;天昏无雨,从西北暴至,如雨雹声,又如乱石搏击,是曰“石尤”,其气赤,亦曰“赤尤”;天色淡然,微有日光,无雨而作,如龙气往来不常,是曰“狂龙”。余则夏秋之交,多飓,冬多搅霜,以红霞雾起为兆。或腊月而大南骤作,曰“送年南”,大北骤作,曰“暴北”,又曰“咸头”,曰“泥浪”,皆风之变者。平常则多南风,南风暖,暖风所至,百螣(虫)蠕蠕,铁石木出水,地蒸液,墙壁湿润生咸,衣裳白醭,书册霉黕(黑)。粤人梳理,元府常开,毛腠(肌肉)不掩,每因汗溢,即致外邪,寒疟(疟疾病)相乘。《内经》云:卑下之地,春气长存,故东南之民,感峰症多,是也。(据《广东新语》修)

谚曰:“南风尾,北风头。”南风逾吹逾大,其大在尾;北风初起即大,其大在头,故也。当岁寒时,每二三日,南风则有雾,雾从地起,南风之尾为之,是曰:南风雾,其散必以北风。凡十月朔有雾,则明岁正月雨,初二有雾,则明岁二月雨;一日应一月,是日无雾,则明岁是月无雨。

沓潮者,广州去大海,不远二百里,每年八月,潮水最大,秋中复多飓风,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淹没人庐舍,荡失禾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数十年一有之,俗呼为“海翻”,为“漫天”。(据《岭表录异》修)

昔称梅雨后凉风,一曰“舶掉风”,非也。五六月时烈日忽起风云而骤雨,顷刻即息,为“白撞雨”,音与“舶掉”近而误称耳。谚曰:“早禾望白撞,翻藁望偷淋。”“偷淋”,夜雨也。白撞雨亦曰“过云”,亦曰“白雨”。苏诗“夏畦流膏白雨翻”。杨升庵云:“俗以暑雨乍落乍晴,日光穿漏,谓之天笑。”即白雨也。白雨宜早稻,谚曰:“早禾壮,须白撞。”或日色微黄,且日且雨,是曰“黄日雨”,亦曰“黄雨”,其气溽(湿润)而蒸,是生螟蟊,禾最患之,故曰:“白雨宜禾,黄雨不宜禾。”其或东望浓云,有雷电而雨,西则否;或南望浓云,有雷电而雨,北则否,是曰“分龙雨”,亦禾之宜。其不宜者二蛊,蛊者,虫也,其生于雨曰“雨蛊”,生于风曰“风蛊”。(据《任志》《广东新语》参修)

广州风候,大抵三冬多暖,至春初乃有数日极寒,冬间寒不二三日复暖。立春日宜微寒,谚曰:“春寒春暖,春暖春寒。”一春寒暖,以立春卜之。立春又宜晴,谚曰:“春晴一春晴,春阴一春阴。”元日则宜微雨,宜北风,宜西北东北风,不宜南风、东风。有微雨而北风则寒,寒亦春暖之兆。又以是日权水轻重,以知雨多少,日直其月,至十二日止,以测十二月之水旱,寒则水重而多雨,为丰年之兆。(据《广东新语》修)

立春微雨兆有年,谚曰:“干冬湿年,禾黍满田。”朔日雨,主一月多雨。每月交二十五日雨,主次月有雨,曰:“隔月雨。”正月八日为谷日,晴为祥,雨为灾。三月十六日为黄姑浸种日,西南风主大雨。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日,前后必有风雨。六月十三日俗谓彭祖忌,必有大风,舟行忌之。四月八日雨多,则荔子多蛀而落。四月二十俗称小分龙,五月二十俗曰大分龙,皆宜雨,不雨则岁歉。五月有三卯,占有年。又云:春雾晴,秋雾雨,冬雾不寒,夏雾不暑。(据《南海志》修)(www.daowen.com)

——同治《番禺县志》卷六《舆地略四》

△阳燠(暖)之气常泄,阴湿之气常盛。阳气泄,故四时常花,三冬不雪,穷腊久晴,或致摇扇;阴气盛,故晨夕雨淫,三伏之内,反不甚热。夏则连阴即复凄寒。比年虽无霜雪,而凛冽惨凄之气在冬末春初殊甚,北人至此多有衣重裘,坐卧火坑者。(据《黄通志》《郭通志》《广东新语》参修)

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飓风降至则多虹霓,名曰飓母。(李肇《国史补》)

南海岁有旧风,亦曰“风旧”,盖飓风也。其起也,自东北者,必自北而西,自西北者,必自北而东,而俱至南乃息,谓之“回南”,亦曰“落西”,又曰“荡西”;凡二昼夜乃息,亦曰“风痴”。若不回南,则逾月复作。谚曰:“俱母不回南,再来不待三。”其来也对时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谚又曰:“朝三暮七,昼不过日。”盖其暴者不久,或数时,或一日夜;其柔者久,或二三夜,有一岁数作者,有二三岁不作者。凡岁有一鬼打节则有一俱,有二鬼打节则有二飓(“鬼”,鬼宿打节或“立春”“立夏”等节逢“鬼宿”也。)又有“石尤”风兆与飓风同,但飓风起止俗谓“对时”,“石尤”则略异也。他如海气腥,亦暴风之兆。又凡六月有北风,必作飓。谚曰:“六月无闲北。”北风为正风,旧东风为左风,旧冬则又有“北暴”。(据《张府志》《广东新语》参修)

南越志》云:熙安间多飓风。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虞世南《北堂书钞》)

——光绪《广州府志》卷九《舆地略·气候》

解读与考证

较早记载有广州(含天河地区)气候的旧志如元大德八年(1304年)版《南海志·气候》,记载中强调此地气候变化迅速:“风暮北而朝南,时春寒而秋热,于是有‘急脱急着胜服药’之谣。”此句民谣,后来为多种方志采用。

清同治《番禺县志》和清光绪《广州府志》有关气候的记载,两者内容大同小异。顺序也是先记风,后记雨,再记节令。其中多收集古代名家记载,并标明出处,重视民间谚语和经验,同时也收集奇闻逸事。100多年后的今天,上载气候情况大部分依然应验。如:清同治《番禺县志》的“方盛夏,率一日十余阴、十余霁。虽大雨倾注,顷即赫日,已复骤雨”,清光绪《广州府志》的“广州夏雨恒多”等多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