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优质公共服务共享新生态

打造优质公共服务共享新生态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下先试先行,在基本优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有效推动了上海大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的进程。2019年6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民政部门在上海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促进各方养老资源共享,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据统计,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达26.4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5900余万元。

打造优质公共服务共享新生态

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9个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进下先试先行,在基本优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有效推动了上海大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的进程。

1.教育协同多层次发展

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教育协同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11月,长三角一市三省共同制定、签署《新一轮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在提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服务发展能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协同平台建设、推进各类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加快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全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项目推进,为一体化加速奔跑注入“教育动能”。

一是探索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新途径。行动计划提出,深化上海大都市圈及长三角高校创新资源协同共享机制,以高水平大学为主体,聚焦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力量,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工业软件新能源及储能用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制、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运行管理模式,对“卡脖子”技术开展集成攻关。

二是携手创新中小学德育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将协同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及长三角各学校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包括协同开展中小学德育、体育艺术科技、劳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共建;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及长三角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探索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等评价标准的“长三角实验”;共建共享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等。

三是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云平台”。行动计划指出,协同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结合区域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协同制定政策并引导教职资源向重点区域、产业园区集中。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及长三角优质职教资源将实现跨区域、跨行业流动,教师可以跨省市企业实践,学生可以跨地域实习实训,此外,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参与标准建设,探索开发共建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机制等。

上海大都市圈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新进展

作为上海大都市圈教育一体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4月2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大会在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江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上海大都市圈内的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和嘉兴嘉善三地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三地9所中高职学校有关负责人及校企合作单位代表共聚一堂,共同谋划推进示范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2.构建养老服务一体化平台(www.daowen.com)

上海大都市圈养老服务需求量大,养老服务一体化是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2019年6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民政部门在上海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促进各方养老资源共享,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依据“合作备忘录”,沪、苏、浙、皖将加强养老机构的统一管理,在条件允许的区域范围,统筹协作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一是推进养老护理队伍的培训协作,互认养老护理员评价标准及资格认定标准;二是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统计制度及统计标准;三是统筹上海大都市圈及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加强区域范围内的养老服务资源进社区、进家庭,推出“线上+线下”养老服务地图,推广“社区养老顾问”;四是依托上海认知症社区的筛查标准、照护标准等,整体提升上海大都市圈及三省一市养老服务认知症照护专业能力。依据计划,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安徽省芜湖市、池州市,以及上海的11个区成为长三角养老一体化的首批试点城市。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上海的青浦区、江苏的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的嘉兴市嘉善县等三地将率先试行涉及“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政策通关”等多领域的信息共享,落实“养老机构服务与管理”标准,以及“老年照护评估”标准的互认互通,待条件成熟逐步推广至长三角区域全境。

2020年12月,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上海长宁区分别与江苏省南通市、常州市签署备忘录,加强三地养老资源共享和项目共建。在养老机构合作方面,上海长宁连锁养老品牌机构人寿堂旗下的常州市金坛逸仙颐养院、句容市逸仙颐养院、镇江逸仙颐养院已入选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首批名单,入住老人可以实现医保结算“一卡通”。2021年,长宁区还将搭建长三角区域内养老产业资源对接、项目合作、人才交流服务平台,积极推动长宁养老服务企业在结对地区的运营管理、康养基地等重要项目落地,让长三角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跑出“加速度”。

3.实施医疗保险异地结算

上海大都市圈医疗水平相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医疗保险的异地结算水平较高。上海是上海大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医疗资源的高地。近年来,上海市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多层次、多渠道探索跨地区合作模式,打破地域局限,以不同形式将资源向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辐射,以开设分院、“医联体”等合作模式逐渐打破僵局。比如,上海仁济医院开设宁波分院,上海瑞金医院在舟山、无锡开设分院,让更多上海大都市圈居民享受到上海的优质医疗服务。2019年5月,沪浙苏皖四地卫健委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长三角及上海大都市圈专科联盟建设,开展医疗、教育、科研合作,探索实践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质量控制、数据归集和疗效分析“五个统一”。同时推进的还有健康信息的互通互联,即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交换机制,开展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联动试点,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互通交换。

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大都市圈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运行情况总体良好,直接结算量稳步上升。据统计,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达26.4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5900余万元。其中,上海参保人员在三省结算10万人次,上海与三省参保人员异地结算比例约为1∶1.6。一方面,在异地居住、养老的参保人员可获得就医配药的便利;另一方面,三省一市的参保人员也可以共享区域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转诊就医,还能为患者指明就医医院,让患者少跑冤枉路、治疗更及时。随着覆盖面不断扩大、知晓度不断上升,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内的长三角各城市结算量在稳步增长,为长三角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上海大都市圈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

以往异地就医报销,患者经常受困于垫付高额医药费、报销“跑断腿”等,医院也经常遇到社保部门结算不能及时到账等问题。与旧的异地就医报销模式相比,联网后的结算平台采用全新模式: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行预付金制度。全国平台直接与各省社保机构、医疗机构联网,由就医地医保经办机构统一与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由省经办机构按月统一清算。人社部社保中心根据往年跨省异地就医医保基金支付金额核定各省预付金额度,对无故拖延拨付资金的省份,可暂停该省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