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新区、专业镇和新型研发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大高新区和专业镇科技创新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带动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和专业镇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先锋队。一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1.重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沿线的科技(学)城、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支持专业性园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区,探索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模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自创区与自贸区“双自联动”。

高新区、专业镇和新型研发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大高新区和专业镇科技创新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带动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和专业镇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先锋队。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涌现一批建设模式新、体制机制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其中,深圳光启、华大基因、华科大东莞工研院等成为这些机构的典型代表。它们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破除束缚创新的陈旧观念、体制弊端,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完善创新载体功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创新型企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动力、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新鲜探索,是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创新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新引擎。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深港双方毗邻区域、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及周边适宜开发区域、广州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及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区域建设三大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深化港澳与内地合作的改革试验田。

加快港深创新科技园、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东莞中子科学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珠江三角洲9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支持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建设。

2.打造创新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跨境合作平台

建设协同发展联动平台。协同体系的关键在于要素资源的共享,在打通创新辐射通道的基础之上,还应根据创新链条,搭建各类资源要素共享平台,包括信息、人才、企业的交流共享平台和投融资、中介、科研与转化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部创新要素的共享与创新活动的协同。

(1)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共享信息平台。随着科研创新速度的加快和规模化,建立一个科技创新合作共享信息系统平台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完善网上技术信息交易市场,把各企业的产品与技术信息需求纳入互联网并及时更新,委派专人专门跟踪落实企业需求对接工作,供需双方可直接在技术信息市场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交易。其次,以产权交易市场为主导,联合举办各类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会,共同推进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产权信息交易市场,使其具备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技术交流、产权交易、发布等功能,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信息中枢。

促进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整合、盘活各种创新资源与要素,充分发挥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利用效能。一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力度,整合优化相关地市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一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及产业技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二是,推动科技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建设各类科技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探索科技资源开放的利益分享机制。三是,联合推进区域产学研合作。鼓励各地政府相互间加强协调,引导、组织各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扩大合作范围和规模。四是,优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快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现代服务产品超市体系,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东莞松山湖、佛山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一批珠江三角洲区域具有特色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五是,深化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托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引导各地联合开拓对外科技合作新渠道,共同办好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等国家级科技博览会,推进香港、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市与港澳高校、科技园的深度合作。

(2)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合作与交流平台。人脉链接是科技创新中心对外链接中最重要的一项,共同搭建科技创新人才的合作培养与交流平台,为提高科技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持,是科技教育合作体系的目标所在。应建立区域科技人才开发新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科技人才大市场和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跨境自由流动。探索建立联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高新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www.daowen.com)

加大高端创新人才的引培,创新人才使用模式,完善区域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在全省的优化配置,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一是,大力推进高端创新人才的引培。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企事业单位与重大科研基地,加快引进更多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联合培养一批科研、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公共服务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区域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以产业分工和科研合理布局为导向,建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才资源动态优化机制,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高层次人才互认、互动,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有序流动。

(3)建立企业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吸纳创新型企业参与重大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全面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型国有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提升已有研发机构规模和能力,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资讯及通信技术、汽车零部件、纳米及先进材料等五大研发中心及香港科学园、香港数码港建设。

(4)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港澳深穗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围绕解决初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突出问题,加快打造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求的风险投融资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整合国际国内的金融资本、技术信息资源,建立完善资本、技术全面对接的大网络大市场,推动技术与资本跨区域的对接融合。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取贷款贴息支持、创新基金入股、无偿资助等多种形式。二是建立健全风险投融资网络,组织投融资机构及时与相关企业面对面交流,募集更多的社会资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联合建立。三是整合资源,培育一批上市科技企业,调动资本市场的力量。

加快发展科技产业金融结合,把香港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优化科技投融资环境,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支撑、政产学研金紧密合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带动和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种子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孵化基金,支持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加大对创业投资机构的支持和激励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地市探索开展科技产品金融化试点。二是,引导发展科技信贷。强化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推动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和科技担保业务发展。三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广州、深圳的高新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尽早纳入新三板扩容试点范围;规范发展区域OTC市场,推动技术交易机构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创新交易产品和服务模式。四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集一批创业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和平台,强化已建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快创建珠江三角洲地区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

(5)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重点支持粤港澳创业孵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项目申报、国际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主体搭建坚实的技术信息和服务平台。通过提供各种专业化中介服务,形成中介服务机构的联动,定期按照企业需求组织相关的中介机构为孵化企业开展对接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涵盖技术、融资、信息、人才、法律、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使中介服务平台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

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全面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使用能力。一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及重大专利技术与产业化计划,推进专业镇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探索实施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专利联盟,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支持共建共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授权质检机构等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二是推动技术标准和区域品牌建设。加强科技攻关和标准研制的产学研合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若干重点产业领域设立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鼓励和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和行业联合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深入开展“标准与研发同步、标准与产业同步、标准与技术同步”试点工作。

(6)建立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机制,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依托与广州支柱行业(汽车、电子信息、石化)及有明显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由政府引导,走学科融合、团队协同、技术集成的路径。支持鼓励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的创新,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技术进步,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

以全省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在全省的应用和共享。一是争取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省市联动,积极引导珠江三角洲各市做好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在珠江三角洲“落地”与转化;推进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广州和深圳超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以及延伸下游应用。二是推进粤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珠江三角洲各市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工作,加快香港技术成果辐射转化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