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广州创新辐射通道与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构建广州创新辐射通道与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7 000万人次,进入全球十大机场行列。截至2019年年底,广州境内国铁营业里程超过280千米,其中高铁里程为182千米;在建城际铁路里程近200千米。在成果转化环节,发挥广州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深圳等周边城市的高新区合作打造“大孵化器”体系,将技术向周边扩散。图5-4流通链传导通道3.构建区域创新协同体系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

构建广州创新辐射通道与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1.强辐射

广州是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广州基本建成集海陆空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层次分明、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形成“连通世界、辐射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截至2019年年底,白云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234个航点,拥有航线317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167个,国内航点150个。2019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7 000万人次,进入全球十大机场行列。截至2019年年底,广州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海运贸易往来,集装箱航线达到217条,其中国际班轮航线111条;广州港穿梭巴士航线已达到67条;内陆港办事处已达36个。201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双双进入世界港口前五位。截至2019年年底,广州境内国铁营业里程超过280千米,其中高铁里程为182千米;在建城际铁路里程近200千米。2019年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达1.4亿人次,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年底,广州市已形成“三环+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网,全市道路总里程14 546千米,其中城市道路里程为5 692千米,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 030千米。截至2019年年底,广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15条,实现“区区通地铁”,运营里程共计522.5千米;全市公交线路1 245条,公交车辆15 076辆,巡游出租车22 442辆,许可网约车约7.6万辆。

(1)优化升级腹地空间。经济腹地是中心城市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主要是在与经济腹地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强化的,但如果仅仅是拓展城市边界,却未能实现配套设施的覆盖,则起不到增强辐射能力的效果。因此,广州不仅要拓展腹地空间,还需要实现优质资源的覆盖,促进人口融合,实现由空间拓展向空间优化升级的转型,提高城市的空间效率和集聚、承载能力。

(2)为周边城市创新发展搭建桥梁。广州增强创新辐射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满足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对于广州的需求:技术合作型城市希望联手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则要求广州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巩固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技术合作,共同寻求国际间技术合作项目;技术转移型城市希望实现技术改造,推动从承接产业转移向高端引进和培育全面转变,则要求广州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在引进和培育科技项目的基础上,向这些城市输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输送孵化转化企业;产业承接型城市希望形成产业转移园区和高新产业集群,则要求广州建立以专业镇为平台的对口合作帮扶机制,将传统优势产业向这些地区转移,合作建立高新园区。

(3)加强与各园区的技术经贸合作。广东省的区域创新协同,着力点将集中在各地市高新园区的协同合作上。广州高新区应加强与邻近城市高新园区的沟通交流,发挥各技术服务部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合作伙伴,寻求合作项目,共同举办促进技术合作的研讨会,为各地企业的技术攻关提供渠道。

(4)建立发达的城市信息化网络。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通道,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提升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发挥广州已经形成的全国三大电信枢纽、三大互联交换中心、三大国际互联出口的地位及基础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广州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信息高速公路、超级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建设成为信息流最主要的产生源、交汇点和辐射极。

2.开通道

(1)增长极链传导通道(图5-1)

图5-1 增长极链传导通道

首先,是广州中心城区对近郊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向新城区、近郊专业镇辐射扩散高技术创新资源、提供高端生产和生活服务,使其集聚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相对独立的地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第二,是广州对邻域较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推进广佛同城化,联合深圳南山、东莞松山湖打造珠三角创新轴,加深与深圳的协同,加强对东莞、中山、惠州等制造业发达城市的技术扩散。

最后,是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从粤东西北区域增长极汕头、湛江、韶关入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外溢、资本投资及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式进行跳跃式辐射,引领帮助这些地区中心城市加快集聚,带动其周边其他地区集聚发展。

(2)创新链传导通道(图5-2)

在试验研究环节,依托广州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一大批总部企业,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成果转化环节,发挥广州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深圳等周边城市的高新区合作打造“大孵化器”体系,将技术向周边扩散。

在规模生产环节,广州可以依托总部企业在各地的分公司,进行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生产,将技术更大范围地向省内扩散。

面对巨大的需求市场,技术可在市场运作环节向全省乃至全国市场扩散。

图5-2 创新链传导通道

(3)产业链传导通道(图5-3)

图5-3 产业链传导通道

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原材料或仪器设备的生产。通过对原材料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改进,产生新的生产工艺或新产品,在产品向产业链中游流通的过程中,技术也会随之向外扩散,如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等产业。

产业链中游涵盖产品生产的主要环节,是最容易产生技术创新的环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均是广州的优势产业,在这些产业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并与创新链相结合,可以使创新技术通过多渠道传导。

产业链下游主要是产品的消费市场,这一阶段的创新集中在对产品使用的创新上。一方面,使用的创新可以反过来推动产业链中游甚至上游的创新;另一方面,可以与流通链相结合,将应用技术向外传播。(www.daowen.com)

(4)流通链传导通道(图5-4)

流通链传导通道以高科技产品为载体,依托广州的商贸枢纽地位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将高科技产品运往各地。各级市场在接收产品的同时,也承接了新的技术。产品的需求者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将技术进行吸收转化。

图5-4 流通链传导通道

3.构建区域创新协同体系

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资源布局来看,珠江三角洲九市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情况比较突出。一是传统的创新资源比较集中。全省的重点高校大多集中在广州,两所“双一流”高校全部在广州,绝大多数央属、省属科研机构都集中在广州,因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广州。但是,缺少区域的竞争、受制于广州科技体制不灵活等因素导致在广州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原始创新作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二是新型的创新资源与地方政府重视、财力成正比。新型的创新资源包括科技型企业、新型科研机构、公共创新平台等,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市近年来新建了不少新型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培育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增强了应用研究与成果产业化能力。但由于科技创新具有竞争性,这些新型的创新资源辐射效应不明显,一般仅仅局限于市内,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惠州、江门肇庆等市受制于财力,对新型创新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与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

(1)完善五大战略定位,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影响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依托香港、澳门这两个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2)优化空间结构,构筑网络化城市群格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还必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核心地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形成分工有序、层级分明、高效协同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3)统筹各市发展,明确发展方向与控制要求。基于城市群整体功能发展要求和空间结构框架,统筹港澳和广东省二十一个市发展的总体方向、人口与用地发展导向,以及协调各市跨界地区与跨境项目的安排与管理,实现城市群“一盘棋”发展。

以广州、深圳“双引擎”为核心,以增长极链传导通道为基础,以创新链、产业链、流通链传导通道为支撑,以各类要素服务共享平台为渠道,共同打造广东省区域创新协同体系(图5-5)。

图5-5 广东省区域创新协同体系简要示意图

区域创新协同体系是一个网络城市群,各节点城市之间通过物资和信息的交互,产生关联,协同推进科技进步。广州提出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目标之一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这意味着广州需要掌握科技发展的先导权,与北京、上海,甚至新加坡、硅谷等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保持同步,走在科技的最前沿,并将先进技术向网络的其他节点传播,逐步扩散,使整个区域创新协同体系参与到国际科技创新大网络之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州需在创新方面取得区域城市群的核心支配地位,并连接其他枢纽城市,使创新能力沿各传导通道向外辐射,具体包括:

(1)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加强与另一“引擎”深圳的科技协同,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弥补在科技产出、专利成果、科研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2)在“双引擎”作用之下,对于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技术合作型城市,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传导通道,将技术向外扩散,使这些城市在科技辐射下实现国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其中,广州对于邻近的佛山、中山和珠海辐射力度较强,深圳对于东莞和惠州辐射能力较强。

(3)对于技术转移型城市,肇庆和江门处于珠江西岸经济带,可以承接由广州向佛山等地延伸的创新链通道和产业链通道;河源拥有粤东西北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以承接由深圳向东莞等地延伸的创新链通道和产业链通道,实现现代科技工业城市的目标。

(4)对于粤东西北的产业承接型城市,韶关、湛江和汕头等增长极城市可以承接来自广深和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其他城市可以通过流通链传导通道接收增长极城市和其他地区的二次辐射,形成产业转移园区和高新产业集群。

【注释】

[1]2020年1月21日,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基〔2020〕46号)中提到北京怀安、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