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致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普世性

致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普世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明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悟,在事上磨砺过程中,深刻体悟到“良知良能”的普世价值,把良知和心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致良知”之说,进一步发展升级了知行合一理论,在坚守良知即是本体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主体道德世界,无意中连接覆盖了外在客体世界,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立。天理附加、彰显在我心上,我主动认同、接纳、践行这份天理良知,良知就成为人世间的大道。

致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普世性

阳明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悟,在事上磨砺过程中,深刻体悟到“良知良能”的普世价值,把良知和心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致良知”之说,进一步发展升级了知行合一理论,在坚守良知即是本体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主体道德世界,无意中连接覆盖了外在客体世界,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立。

“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王阳明年谱》)

正是经历了这样一堂异常艰险的人生体验之后,阳明先生从心底彻底认同了孟子的良知之说,把孟子的良知说转化成自我主体世界的一部分,进而发扬光大成为“致良知说”。(www.daowen.com)

“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传习录》)良知是一种客观存在(天理),但需要人的自然明觉(明明德于惟微)才会成为我的本体;“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传习录》)天理附加、彰显在我心上(天命之谓性),我主动认同、接纳、践行这份天理良知,良知就成为人世间的大道(率性之谓道)。知行合一是从天命之谓性到率性之谓道的关键转折点和必由的转化功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