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与实践

产业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与实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江苏的产业结构正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变。尽管第三产业目前是江苏第一大产业,但三产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依然滞后。表6-3 2016年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情况二、产业组织结构评价江苏是工业大省,企业建设发展很快。基本而言,江苏产业组织结构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存、宝塔形的格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

产业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与实践

一、产业结构评价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对产业结构合理性进行分析时,采用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模式或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参照。本文也采用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中各产业的比例既可以用产值结构来表示,也可以用劳动力结构来表示。劳动力结构属于投入结构,在国际通行的产业结构分析中被用作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指标而与产值结构并列。

表6-1 钱纳里三次产业价值结构模式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模式单位:%

1988—2016年江苏省GDP三次产业价值结构中,第一产业低于钱纳里标准;第二产业一直显著高于钱纳里标准,到了2015年后,第二产业开始低于钱纳里标准;第三产业由一开始显著低于钱纳里标准,到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2014年第三产业与钱纳里标准相同,同样也是2015年后,第三产业高于钱纳里标准。

从业人员三次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一直低于钱纳里标准,到了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于钱纳里标准,不过目前的趋势是不断接近钱纳里标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一直显著高于钱纳里标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一开始高于钱纳里标准,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也就是1995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基本与钱纳里标准相同,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一直低于钱纳里标准,目前的趋势是不断接近钱纳里标准。

总体而言,江苏的产业结构正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变。

表6-2 江苏三次产业价值结构与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 单位:%

但同时应看到,三产内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尽管第三产业目前是江苏第一大产业,但三产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依然滞后。

从第三产业内部各细分产业所占比重来看,属于传统服务业的批发和零售业仍然是服务业中第一大产业,其次是金融和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比重均在10%以上;属于现代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所占比重仍低于10%。

表6-3 2016年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情况

二、产业组织结构评价

江苏是工业大省,企业建设发展很快。大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数量在持续增加,结构也较为合理。2016年,江苏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900家,其中大型企业占2. 6%,中型企业占12. 6%,小微型企业占84. 8%,小微型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主要比重。从工业总产值分布来说,2016年江苏工业总产值157640. 23亿元,大型企业占36. 5%,中型企业占25. 3%,小微型企业占38. 2%,大中型企业虽然数量只占15. 2%,但总产值却占61. 8%。基本而言,江苏产业组织结构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并存、宝塔形的格局。

表6-4 江苏规模以上大中小(小微)型工业企业比例结构(%)

但同时也应看到,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江苏产业组织结构障碍依然存在。一是制造业领军型骨干企业少。江苏虽有恒力、海澜、沙钢、亨通、徐工这样的制造业大企业,但与兄弟先进省市相比,江苏制造企业整体竞争力还不算强,特别是像华为海尔这样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大企业还不多。以汽车产业为例,江苏产量确实很大,“超百亿”上榜企业也有多家。比如,位于常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中英合资的高端汽车企业,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整车制造基地和完善的自主整车开发能力,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卓越创领者。但是,整个江苏却没有一个自主汽车品牌。科技型领军企业方面,先进省市都有代表性企业,如广东的华为和中兴、北京的联想和方正、山东的海尔和海信。而江苏的沙钢是资源型企业,苏宁和三胞为传统商业,徐工是重工机械,都不是创新型企业。二是大多中小微企业占据产业链条低端,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一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生产工艺简单,品牌意识不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生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基本上处于层次低的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创新投入与产出

纵向来看,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几年创新人才和经费投入均有所增加,产业创新投入方面,2011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5. 9%,2016年提高到7. 8%;R&D经费占主营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0. 9%提高到2016年的1. 1%。

创新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数中发明专利的比重由2011年的30. 3%提高到2016年的37. 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比重由2011年的14. 0%提高到2016年的17. 9%。

图6-2 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比较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仍然偏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普遍在2%以上,其中日本2009年就达到了3. 57%。而江苏2016年只有1. 09%。

图6-3 江苏与主要国家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比较(%)

2.技术转化

江苏近几年技术交易合同数和金额逐年上升,为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www.daowen.com)

技术转移转化步伐加快。2017年江苏技术转让合同成交4314项,成交金额169. 2亿元,成交项次位列全国第一,成交金额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上海)。

先进技术加速向江苏转移转化。2017年江苏共吸纳技术合同38911项,成交额919. 55亿元,成交额列在北京、广东之后排名全国第三。

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2017年江苏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优势领域输出技术涉及四大领域合同23099项,占比达61. 84%,成交额636. 83亿元,占比达72. 95%;吸纳技术涉及四大领域合同共成交24558项,占比达63. 11%,成交额614. 23亿元,占比达66. 79%。

3.产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是指一个地区在报告期内(如一个季度、一年等)创造每一万元GDP所耗费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公式:万元GDP能耗=综合能源消费量/ GDP,一般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了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2017年,江苏节能降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能耗强度下降5. 6%。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万元GDP能耗为0. 42吨标准煤。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单位GDP能耗都比较低,且波动幅度较小。第二产业的单位GDP能耗2010年以来下降比较明显,但相对第一、第三产业依然比较高。

表6-5 江苏三次产业能源消耗量及GDP能耗

四、产业空间布局评价

1.产业集聚水平

区位熵指产业在某地区经济中的份额与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的比重,常用来反映特定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代表j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代表j地区i产业的相关指标(产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等);qj代表j地区制造业的总指标值;qi代表全国i产业的相关指标;q代表全国制造业的总指标值。

通常情况下,当时,表明j地区i产业的地位和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i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当时,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

本文选取了江苏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的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2012年和2016年江苏制造业各行业的区位熵,结果发现,无论是用哪一个指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区位熵均居于各行业之首,说明江苏该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仪器仪表制造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除这两个产业外,用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衡量,2016年区位熵均大于1的行业有: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表明,江苏制造业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化工行业等。

表6-6 江苏制造业区位熵

2.产业集群情况

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结构,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江苏从2009年开始开展特色产业集群认定工作,截止到2016年4月,经省认定的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已达100个,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小微企业成长。目前,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已从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向打造地标特色产业转变,地标特色产业表现为产业的区域标志性、行业标杆性,这对产业集群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意见》还分别针对苏南5市明确了各自的产业集群特色。

3.特色小镇建设

2015年底,江苏提出要通过“十三五”的努力,打造100个左右特色小镇。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江苏省有7个特色小镇入选。2016年底,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江苏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创建路径和工作机制。2017年5月,江苏省发改委公布了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这些特色小镇将主要聚焦于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等江苏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目的是通过特色小镇的打造,紧扣产业发展趋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小镇大产业,努力培育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有影响力的细分行业冠军。

表6-7 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五、产业的社会贡献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最近几年,城镇单位各产业职工工资水平增速明显放缓。就2016年情况来看,很多行业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低于10%,甚至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出现负增长。二产中采矿业平均工资增速回落得最为严重,2006年增速为22. 8%,2015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6年也仅比上年增长3. 2%。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06年增速为12. 2%,2016年回落为6. 8%。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 5%),同沪浙鲁粤相比,低于上海(11. 9%)、浙江(9. 1%)、广东(8. 6%)和山东(7. 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工资增速由2006年的13. 7%回落至2016年的2. 4%,建筑业也由2006年的15. 1%回落至2016年的4. 6%。

第三产业工资增速也同样出现了减缓,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平均工资增速由2006年的10. 5%降至2016年的-8. 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增速由2006年的5. 7%降至2016年的-1. 6%,均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如金融业工资增速回落了17. 9个百分点,教育业回落了15. 1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均回落了12. 3个百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