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质量的城市建设之路:新时代的重点路径

高质量的城市建设之路:新时代的重点路径

更新时间:2025-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城市建设高质量版图中,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构筑起的区域创新生态高地,将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区和枢纽区。

一、提升城市间协调发展水平

江苏省根据全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全省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全面实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新形势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战略布局,形成以沿江、沿东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沿大运河为纵轴,以轴线上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周边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为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两纵”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一是依托“1+3”重点功能区布局推动全省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扬子江城市群要强化各城市之间的网络联通水平,以创新为引领、以产业为主导,协同推动创新型城市群的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打造江海一体的高端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和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先导区;沿海经济带以南通、盐城、连云港为中心,加快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沿海综合交通通道为纽带、以近海临港城镇为节点的新兴城镇化地区;徐州致力于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发挥生态优势,提升城市生态竞争力。二是以区域中心为引领,持续打造优质创新生态。进入新常态以来,区域竞争越来越从成本之争、要素之争、配套之争转向创新之争、生态之争、体系之争,创新生态体系越来成为先发区域的制胜之本。国内外经验表明,能否率先营造适应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在省域层面进一步畅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之外;不平均用力,聚焦区域中心城市,更高标准强化新一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大力度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推动全面开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打造创新“强磁场”和创新热带雨林,推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在城市建设高质量版图中,依托区域中心城市构筑起的区域创新生态高地,将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区和枢纽区。三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优化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动能。四是分类建设发展小城镇,创新发展特色小镇,让小城镇从为传统增长方式所主导的区域转型为涵养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空间。

二、强化城市空间精明增长

江苏土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高排放容纳不下,必须走节约紧凑、“精明增长”、绿色发展的路子。在新时代推进城市精明增长,一是要在观念层次实现革新,摆脱传统粗放式城市发展的窠臼,不搞唯GDP,不搞贪大求洋,而要以内涵发展为主,注重提升城市集约发展水平,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质,告别千城一面,把城市建成新发展理念的典范。二是强化规划引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一个城市品质品位的“染色体”,必须坚持规划引领、先谋后动,先布棋盘再落子,提升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和权威性。三是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积极探索不同城市产业功能定位,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定位,在区域形成差异化分工定位,对与城市定位不一致的产业进行疏解转移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四是在科学保护利用中彰显城市品位。针对江苏许多城市拥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现实,要更加自觉地加强历史保护,切实解决城市发展普遍存在的“重物质、轻文化,重局部、轻整体,重保护、轻延续”的问题,推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实现完美结合。

三、提升城市建设文化内涵

强化优秀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涵养功能,为城市建设高质量注入深刻的文化内涵,持续彰显江苏城市人文魅力。城市文化建设既不能搞大呼隆,更不能搞大跃进,而是要突出内涵建设,让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一是突出核心价值引领。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二是推进书香城市建设。在城市公共场所倡导设立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漂流书屋,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开展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活动,持续提升市民阅读率。三是建设和谐社区。开展社区邻里节、“相聚在社区”“好邻居赛金宝”“向陌生人微笑”等社区活动,引导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增进人际互信。四是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组织开展创建诚信单位、诚信家庭、诚信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店、诚信街区等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互联网诚信等方面建设。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快构建全省覆盖、运行高效的信用信息系统,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五是深化“文明江苏”志愿服务行动。完善“志愿江苏”平台功能以守望相助为主题,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参与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社区活动。六是树立文明新风。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广泛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健全咨询服务网络。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重点开展“文明餐桌”活动,探索节俭用餐奖励措施和管理办法,有效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破除大操大办、炫富斗阔、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七是加强行为规范引导。开展交通、旅游、居住等不文明行为专项整治,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促进市民文明行为养成。深化拓展未成年人“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从进学校向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馆、进校外活动阵地延伸。

四、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

顺应城市管理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着力加强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着力加强体制机制保障,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城市生活中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痛点、堵点问题,同时充分激发、调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注重标准先行,推动建立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重点完善城市街巷、道路交通、河道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城管执法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制定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和网格清单,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使精细化管理有章可循。三是强化科学管理,坚持以专业化为基础,界定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流程,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四是加强依法治理,建立健全符合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和执法队伍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管理顽症难题的能力。五是深化科技应用,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创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式,实现集中统一建设和专业化运营。建立健全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动城市大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和集成运用,努力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治理新方式。六是引导多元共治,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围绕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社会公众共商共议活动;健全城市管理公众评价机制,完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不断凝聚社会共识。(https://www.daowen.com)

参考文献:

[1]侯景新、肖龙、石林:《城市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25年版。

[2]陆铭:《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格致出版社2025年版。

[3]叶南客、李程骅:《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

[4]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城市实践案例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5年版。

[5]黄南:《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群众》2025年第7期。

[6]沈坤荣:《以城市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5年8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