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享受清新绿色生活在蔚蓝天空下

享受清新绿色生活在蔚蓝天空下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几何时,天空便是蓝色的代名词,是人们爱上碧蓝、蔚蓝等等颜色的缘由。并非妄自菲薄,但想要保护环境,改变大自然的外貌,我认为有四点是政府需要落实完善的。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官员的积极响应与力度是至关重要的,事关切实整改措施的。大胆地提出对于人类进步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定不会受到冷眼相待。总有一天,绿色的生活被每个人所共有。

享受清新绿色生活在蔚蓝天空下

华师大二附中 钱运杰

曾经有一张在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灰暗的背景、模糊的色调,乍一眼看还以为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细看,两栋对称的现代化建筑,底部不息的车流人流,莫不是一张诚实可信的照片。照片中央——那一方跳跃的蓝色,赫然写着“天之蓝”。

曾几何时,天空便是蓝色的代名词,是人们爱上碧蓝、蔚蓝等等颜色的缘由。绿色呢,一开始我只知道它是护眼的颜色,如今,绿色多与环保相挂钩。近些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也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走到了第十三个,绿色也成为了主题之一。未来的生态将会如何,我不知道,但坚定地走绿色路线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经济学上,存在一个名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人会随着某件产品价格的高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反应,即价格升高,生产者多,消费者少,供大于求;价格降低,生产者少,消费者多,供又不应求,最终市场会趋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看不见的手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形的推动力,用个人对于财富的渴求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我想说的是,或许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如此的动态平衡,二者不可偏颇,不可舍弃。至于,二者的比值究竟趋向于哪一个值,平衡点的坐标又究竟是多少,或许不像供求图一般简单直观,信手拈来,人类社会至今仍在探索这一两全其美的黄金比例。我的人生阅历一定不如长辈们一般深厚,但我热切地期盼着有“看不见的手”一般的力量能够推动全社会健康而稳定地发展。只是,当我看到灰蒙蒙的天空时,当我看到污浊的绿河道时,我不禁发问,我们,走的路是否对?走得,是否太快了一点?

制订法律条文,订立排污标准,征收污染税,污染权交易,合理开发资源……对抗污染的办法不是没有。并非妄自菲薄,但想要保护环境,改变大自然的外貌,我认为有四点是政府需要落实完善的。

首先,从排污减污的方式说,须严格执行对于原料的清洁处理,从源头处尽可能减少排放与污染。我国正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说,中国目前走的路是让全国人民富足安心,综合国力壮大强盛的一条大道,但同时这条路是无法回头的,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需要长时间稳定的经济发展,这一段时间恰恰是资源消耗最大,环境问题最突出的一段时期。我们无法逃避,唯有共同应对。从原料抓起,势必能够减少一部分潜在污染。所以说,清洁、处理原料不仅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做法,更是极具可行性的做法。

其次,从执行排污减污的官员来说,须展现自己身为官员的作风,严格履行义务,掌握适当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禁令与处罚。作为一位管理层面的人士,在严格履行义务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必会有一定的矛盾,也正是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放水与疏漏,也就因此滋生了环境的日益恶化。处罚并不是目的,相反,恰恰是为了经济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近几年来政府已经着力为环境事业拨款,积极地为保护环境出力,然而政府的政策若要真正发挥作用,少不了的是基层官员的落实与执行以及严格的督查。所以,官员的积极响应与力度是至关重要的,事关切实整改措施的。

第三,从生产的源头——企业来说,须树立对于环境的产权意识,积极地配合相应政府政策,为社会公共事业出一份力。整个地球的环境,永远不可能属于某个个人,它是我们全人类无与伦比、无法取代的宝贵财富。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应该在自生发展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首先从自身生产开始减污治污。政府可以对企业设定标准,同时做些有关这方面的宣传。国企,主流企业,行业的领头羊应在此时起到带头作用,为其他企业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如我之前说到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衡取舍,动态平衡,如此一来看不见的手或许便能推动全社会的稳定发展。若全社会的企业可共同树立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意识,有一种紧张感,那么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并非难事。(www.daowen.com)

第四,从我们平民百姓的角度说,须培养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紧迫感,积极地参与身边的环保活动。我时常在想,十几年来一直坐落于我家附近的“凑芜邦(臭河浜)”,是周边居民们产生了嗅觉适应性吗?竟没有人强烈地反抗去促使它的模样改变。这几天,出行路上,我留心了经过那条河的人,似乎真没什么人像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一样,捏住鼻子,阻止气味进入鼻腔。我问了一位在买菜归途中的居民,问他是否对这条千年不变的河有所不满,他回答我:“一直住在这里啊,习惯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反正彻底治理肯定是一项大工程了,谁愿意做呢?”没人会做吗?至少到现在是的。如果有一个人不满呢?或许也不会怎样。那如果很多人申诉呢?我相信总有负责任的管理者不会不管不顾。或许啊,人人都明白环保的意义,但敢行动、有决心的人并不多。要说如何调动环保的最大力量,还得回到平民百姓上来,如何激发对于环保的积极性,打破沉默与保守,一方面政府应该思考,但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大胆地提出对于人类进步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定不会受到冷眼相待。

总有一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被共同推动,共同进步。

总有一天,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这颜色,是纯粹的蓝。

总有一天,绿色的生活被每个人所共有。

点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实”。首先是文章勇于直面现实问题。“雾霾”可谓当今社会人们心头最大的痛,但很多人不是选择“你懂的”式的沉默,就是选择调侃,而本文作者理性正视的严谨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是文风朴实。作者没有刻意展示文辞的华丽,而是“以文载道”,叙述、议论都是围绕着具体问题有感而发,语言朴实无华,情感自然真切。第三点是内容充实。作者拥有超越同辈人的视野,他从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出发,呼唤人们关注生产方式的转变;又从官员职责、企业责任、民众意识三方面分析时弊,表明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环保领域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作用,可谓切中要害。

点评教师:刘 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