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战争摧毁后,上海牛奶市场的恢复与困境

战争摧毁后,上海牛奶市场的恢复与困境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战火给上海地区的工商业带来极大的摧毁。随着战事的平稳,上海蓄植牛奶公司、丽园、洁园,和其余小规模之牛奶棚,仍在沪西及惇信路一带设立临时农场继续营业,其他牧场也开始恢复营业。李德尔认为,牛奶是日常必需品之一,增加执照费,无异是抬高牛奶售价。虽然李德尔的演说得到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但纳税人多为有资产者,这项提案最终只能被否决了。

战争摧毁后,上海牛奶市场的恢复与困境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战火给上海地区的工商业带来极大的摧毁。地处大场镇的美商红印牛奶棚(Popularglove Farm),虽挂有美国国旗,却还是在日军飞机的猛烈轰炸下,20多头奶牛被炸死。[1]华商牧场直接受战事影响的有13家,其中江湾的上海蓄植牛奶公司和中山路上的丽园农场,都被炸成一片废墟。其余规模较小的牛奶棚被毁尚有十一家之多。地处战事地带的商人不得不将奶牛运往安全地点。[2]

但在租界内,牛奶却并不缺乏。由于大部分订户离开租界,牛奶商每日生产力已足够应付消费需求。随着战事的平稳,上海蓄植牛奶公司、丽园、洁园,和其余小规模之牛奶棚,仍在沪西及惇信路(今武夷路)一带设立临时农场继续营业,其他牧场也开始恢复营业。

图5-1 1937年至1942年公共租界三种执照牛奶平均日产量

资料来源:Licensed Dairies—Summary,Annual Report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1932~1937,上档,U1-1-945~950。

从图5-1可见,随着战事平稳,牧场生意逐渐恢复,并重新运营。产量稳中有升,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加。自上海成为“孤岛”以后,人口总数接近400万,人均消费牛奶数量下降,不少市民改买炼乳和奶粉。(www.daowen.com)

虽然牛奶市场供不应求,但此时的牛奶商面临着难以维系收支平衡的困局。受战争影响,物价节节上涨,奶牛饲养成本骤增,诸如“麸皮在战前仅二元四五角一包,现在竟涨至六元五角一包,战前十八元一吨的婆罗块煤,现在竟涨至七十多元。牛奶价格虽涨,仅及三分之二,绝未涨至一倍以上”。[3]1940年,市场上牛奶零售价虽然比1939年上涨90%,却因饲料短缺,物价飞涨,煤价高昂,致使不少牧场无力使用蒸汽消毒,牛奶品质也大不如前。[4]

公共租界工部局因此曾提出增加执照费,并建议将A级和B级牛奶棚之每只牛每年缴纳执照费15元(法币,下同);A.T.T级,每只牛每年纳执照费20 元。1941年,工部局董事李德尔(J.H.Liddell)提议工部局在增加各项执照费时,“勿将牛奶棚之执照费列入增加之列”,此项提议作为提案在2月5日的纳税会议上讨论。李德尔认为,牛奶是日常必需品之一,增加执照费,无异是抬高牛奶售价。况且“牛非货物而系资本,资本决无纳捐之理,如视牛为货物而纳捐,则洋纱械花丝绸等各种货物,均将有纳税之义务。”之后,时任工部局总董的恺自威(W.J.Keswisk)报告工部局去年全年向各牛奶棚所收得之执照费全数为700 元左右,而工部局为牛奶棚所设之卫生服务,仅聘请兽医一项,就以超过此数额甚巨。再者,查牛奶棚之营业,据调查所悉,去年总额为800万元,而此决定所建议增加之数只是营业总额5‰,为补偿工部局损失,纳税人应当通过工部局之原建议。随后,主席以举手法宣布表决,结果反对者占多数。虽然李德尔的演说得到在场听众的热烈鼓掌,但纳税人多为有资产者,这项提案最终只能被否决了。[5]

到了1943年6月,上海有牛乳场25家,有乳牛3 130头,其中A.T.T者5家,乳牛总数在572头左右,每日产乳7 000磅;A级者12家,乳牛总数2 190头,每日产乳2.23万磅;B级者8家,乳牛总数368头,每日产乳4 200磅。[6]较之战前,所差无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