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新定义影子银行规模:探析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及其影响

重新定义影子银行规模:探析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及其影响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的创新之处: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重新测算。本书采用最新的资产管理产品规模的数据度量影子银行规模。这种分解方法可以应用于监管和实证中,有助于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资金空转造成的影响。企业作为影子银行资金需求方时,影子银行信用扩张对杠杆率的影响体现了“金融加速效应”,而企业作为影子银行资金供给方时,影子银行信用扩张对杠杆率的影响体现了“盈余效应”和“替代效应”。

重新定义影子银行规模:探析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及其影响

本书的创新之处:

(1)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重新测算。本书采用最新的资产管理产品规模的数据度量影子银行规模。从资金来源方,将影子银行规模分解为被动管理的通道规模和主动管理的影子银行规模;从资金运用方,将影子银行规模分解为投入实体的影子银行规模和空转的影子银行规模。这种分解方法可以应用于监管和实证中,有助于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模式,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资金空转造成的影响。(www.daowen.com)

(2)理论模型方面。与国外影子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过程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表现为通道模式和资金池—资产池模式,本书将影子银行、商业银行、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刻画,这样做既体现通道模式,也可以将企业作为影子银行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双重角色”纳入一个逻辑框架图中。企业作为影子银行资金需求方时,影子银行信用扩张对杠杆率的影响体现了“金融加速效应”,而企业作为影子银行资金供给方时,影子银行信用扩张对杠杆率的影响体现了“盈余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子银行的信用扩张对经济起到加速作用,将进一步扩展了伯南克“金融加速器”的理论内涵,也扩展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方面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模拟了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连锁过程,提出了加息条件下影子银行融资规模的短暂“超调”的结论,最终对三个效应进行了验证,说明了影子银行确实对企业部门杠杆率的结构性攀升产生影响,补充了结构性去杠杆领域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