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能力建设的概念:界定与实践

能力建设的概念:界定与实践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的资源共享性的增强,促进改变中的资源流动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增长。能力建设的第三种内容是实现地理的接近性。吸收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能力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

能力建设的概念:界定与实践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基本可以就能力建设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界定:能力建设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开发、引进与消化吸收等手段来提升其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机制,同时,它也包括在以上活动中的“干中学”,以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与知识外溢,这一切都将在要素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促进该国与该地区的创新活动,从而创造更大的产出。

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1986)最早在能力建设中提出“社会能力”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落后国家所占有的用于追赶领先国家的能力与努力,它主要包括改善教育状况,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实施促进研发的技术能力等相关内容”。他指出,战后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在经济领域追赶上美国,就在于提高技术的协同性与改善社会能力的结果。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大的统一市场,这就促进了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交易。而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的资源共享性的增强,促进改变中的资源流动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缺乏健全的教育、健康、金融体制与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因此难以形成技术协同性,缺乏社会能力,以致影响了其经济增长。

苏特(Soete,2002)通过对于欧盟创新体系的发展的研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通过社会与人力资本、研究能力、地理的接近性和吸收能力4个途径实现一个国家的能力建设,提高该国的竞争能力。[11]

社会与人力资本将对于创造新的创新成果,并将其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发展,教育与学习在产生、取代、创造新的技术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而创新在经济中也得到了更加强的重视。早期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将促进创新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上下游的协作产生知识外溢,从而创造出影响其他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正的外部收益。因此,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在培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理应得到更多政府的重视。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能力也与其高等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尤其是从一个国家来看,其教育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从一个国际化的视角,考虑到大学与研究机构对于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教育体系的作用则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弱化。在一些技术增长模型中,多西(Dosi,1988)提出社会与人力资本与研究能力这二种基本结点形式都属于动态影响,哈勃格尔(Harberger,1998)把其二者对于经济的影响作用定义为“发酵式影响”与“蘑菇式影响”。知识与人力资本能够跨越经济体实现“发酵式”的相对平稳的增长生产效率,而其他因素,如技术上的突破,或者偶然的发现,则在促进生产率增长方面表现得更为剧烈,即“蘑菇式增长”。

能力建设的第三种内容是实现地理的接近性。区域性的集群中的产业行为是基于供需双方之间所形成的紧密的影响,包括在企业与公共、私人参与者之间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网络,它表现为一种更为灵活的动态的组织,而非限定在单个企业内的学习行为。切萨布鲁夫(Chesbrough,2003)指出,区域性的或本地的学习网络可以在企业之间、私人与公共制度之间以及教育体制之间,允许更为密切的信息流,交互的学习过程,以及规模化的经济体。企业的技术与创新表现可以通过估计这些集群的成功程度来直接测量。普特南(Putnam,1993)则通过研究美国的硅谷与波士顿128大道的经验,总结出在一个集群中企业的创新与技术表现强烈的依赖于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www.daowen.com)

吸收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能力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科恩(Cohen,1990)把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认识到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吸收它并将其应用到商业目的的能力。科恩特别指出,外部知识的来源与相关的机会对于创新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企业获得从前知识的功能,可以被视为企业R&D投资的副产品。奥斯利(Orsili,2001)指出,吸收能力对于那些主要吸收与应用产生于上游的高技术产业的知识的传统产业表现得更为重要,而帕默尔伯格(Palmberg,2004)则通过对芬兰木材产业的案例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

近年来,众多经济学家分别针对吸收能力在一个国家层面(Freeman,1987)、产业或者网络层面(Eliasson,1985,1999,Laestadius,1998)以及企业以及其内部的功能性单位层面(Bosch,1999,Pennings,Harianto,1992)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吸收能力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外部知识的数量与学习的难易程度。决定吸收能力的第一个因素是可用于吸收或应用于商业目的的外部知识的数量,这个数量依赖于技术性机会的一般性水平,以及企业来自发展特定创新产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丰富性。而第二个因素学习的难易程度,则取决于对于发展吸收能力所需要的R&D的直接反馈中所产生的相关知识的吸收成本。

在现代的世界经济中,在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国通常就是通过在以上4个方面开展工作,促进自身的能力建设,以提升本国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