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制备及测定Fe(OH)3和Sb2S3溶胶的聚沉值实验

制备及测定Fe(OH)3和Sb2S3溶胶的聚沉值实验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测定所制备的Fe3和Sb2S3溶胶的聚沉值,从实验结果判断胶体带何种电荷。憎液溶胶在加入电解质后能聚沉,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要电解质的最小浓度,称为该电解质的聚沉值。将纯化过的Fe3和Sb2S3溶胶移入一清洁、干燥的100mL小烧杯中,待用。②Sb2S3溶胶聚沉值的测定。

制备及测定Fe(OH)3和Sb2S3溶胶的聚沉值实验

1.实验目的

(1)掌握Fe(OH)3和Sb2S3溶胶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2)测定所制备的Fe(OH)3和Sb2S3溶胶的聚沉值,从实验结果判断胶体带何种电荷

2.实验原理

胶体是指分散相的粒子直径至少在某个方向上在10-9~10-6m的分散系统。胶体系统通常分为三类:溶胶,高分子溶液和缔合胶体,其中溶胶又可分亲液溶胶和憎液溶胶。憎液溶胶是一类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由于分散相不能溶于分散介质中,故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界面能,因此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的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使其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凝聚法又可分为三种:①物质汽化后在适当条件下凝结;②改变溶剂或实验条件(如降温),降低溶解度,从而使溶质凝结成胶体颗粒;③在适当条件下,借助化学反应,先制成难溶物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第3种方法是制备溶胶最常用的方法。本实验即是利用该法制备Fe(OH)3溶胶,其反应为

聚集在溶液表面上的Fe(OH)3分子与HCl又起反应

Fe(OH)3+HCl→FeOCl+2H2O

而FeOCl离解成FeO+和Cl-。Fe(OH)3是典型带正电的溶胶,其结构可用下式表示:

{[Fe(OH)3]m·n FeO+(n-x)Cl-}x+·x Cl-

应当指出,用不同方法及在不同条件下制得的溶胶粒子的结构和性质往往不同。制成的胶体系统中常有其他杂质存在,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纯化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半透膜进行渗析。

胶体稳定的重要原因是胶体粒子表面带有电荷、溶剂化作用以及布朗运动。憎液溶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胶粒表面电荷的多少。憎液溶胶在加入电解质后能聚沉,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要电解质的最小浓度,称为该电解质的聚沉值。某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表明其聚沉能力越大,因此,将聚沉值的倒数定义为聚沉能力。舒尔策-哈迪(Schulze-Hardy)价数规则指出:电解质中能使溶胶发生聚沉的离子,是与胶体粒子带电符号相反的离子,即反离子,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大。一般来说,反离子的聚沉能力是:三价>二价>一价,但不成简单的比例,可以近似地表示为反离子价数的6次方的反比,即三价:二价:一价=36:26:16=729:64:1。上述比值是在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导出的,表明同号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但H+除外)。不论是具有正电荷还是负电荷的溶胶,这个规则都适用。当然,对于同价离子来说,聚沉能力也各不相同。

3.仪器和试剂

锥形瓶(200mL 2个、50mL 3个);量筒(100mL)1个;铁架台;试管及试管架1套;移液管(1mL、2mL、10mL各2支);加热装置1套;烧杯(100mL、400mL、800mL各1个);离心试管30支及管架。

FeCl3溶液(质量分数10%);火棉胶;AgNO3溶液(质量分数1%);KCNS溶液(质量分数1%);酒石酸氧锑钾(吐酒石)一小包;H2S;KCl溶液(0.5mol·L-1),K2SO4溶液(0.01mol·L-1),K3Fe(CN)6溶液(0.001mol·L-1)。

4.实验步骤

(1)Fe(OH)3和Sb2S3溶胶的制备及纯化

①半透膜的制备。在一洁净、干燥的200mL锥形瓶中,加入约20mL火棉胶液,小心转动锥形瓶,使火棉胶液黏附在锥形瓶内壁上形成均匀薄层,倾出多余的火棉胶。将锥形瓶倒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仍不断旋转,让剩余的火棉胶流尽,并让乙醚挥发,直至嗅不出乙醚气味为止(此时用手轻触火棉胶膜,已不粘手)。然后再往瓶中注满水(注意加水不宜太早,因若乙醚未蒸发完,则加水后膜呈白色而不适用,但亦不可太迟,因膜变干硬后不易取出),浸泡10min左右,剩余在膜上的乙醚即被溶去。倒出瓶中的水,小心用手分开膜与瓶壁的间隙,慢慢注水于夹层中,使膜脱离瓶壁,轻轻取出,往膜袋中灌水且悬空,袋中的水应能逐渐渗出。若袋有漏洞,只需擦干有洞的部分,用玻璃棒蘸火棉胶少许,轻轻接触漏洞,即可补好。制好的半透膜,不用时需在水中保存,否则袋发脆易裂,且渗透能力减弱。

②Fe(OH)3溶胶的制备。在200mL锥形瓶中加入95mL蒸馏水,加热煮沸,慢慢地滴入5mL质量分数为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完后继续煮沸2~3min。由于水解的缘故,得到深红棕色的Fe(OH)3溶胶,冷却待用(冷却时无颜色变化)。

③Sb2S3溶胶的制备。在400mL烧杯中加入0.25g酒石酸氧锑钾(吐酒石),加200mL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通硫化氢气体使溶液饱和,即可得到橘黄色的Sb2S3溶胶。

④Fe(OH)3和Sb2S3溶胶的纯化。把制得的Fe(OH)3溶胶置于半透膜袋中,用线拴住袋口,置于盛有水的800mL烧杯内,烧杯内加蒸馏水300mL,为了提高渗析速度,可将水加热至60℃~70℃。每20min换一次蒸馏水。4次后各取出1mL渗析水于两小试管中,分别用1%AgNO3和1%KCNS溶液检查是否存在Cl-及Fe3+,如果仍存在,应继续换水渗析,直到检查不出为止。

用同样方法将Sb2S3溶胶进行纯化。(www.daowen.com)

将纯化过的Fe(OH)3和Sb2S3溶胶移入一清洁、干燥的100mL小烧杯中,待用。

(2)聚沉值的测定

①不同电解质的聚沉值的测定。用10mL移液管在三个干净的50mL锥形瓶中各注入10mL前面制备的Fe(OH)3溶胶,然后在每个瓶中用滴定管一滴滴地加入0.5mol·L-1KCl、0.01mol·L-1K2SO4溶液、0.001mol·L-1K3Fe(CN)6溶液,不断摇动。每加一滴要充分摇晃,至少1min内溶液不出现浑浊才可以加第二滴电解质溶液。因溶胶开始聚集时,胶粒数目的变化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而达到肉眼能看到的浑浊现象不是立即发生的,所以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加第二滴。注意:在开始有明显聚沉物出现时,即停止加入电解质。

②Sb2S3溶胶聚沉值的测定。取4支洗净烘干的离心试管,分别加入4.00mL溶胶,然后再取4支洗净烘干的离心试管编上号码,按表3-17用移液管配出不同浓度的KCl溶液。

表3-17 不同浓度的KCl溶液的配制

依次将表3-17中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倾入盛有Sb2S3溶胶的管内,倾时须迅速,并来回倾倒两次,以使电解质与溶胶充分混合。混合均匀后,静置5min,观察哪一支试管发生浑浊或沉淀。

结果记录见表3-18。

表3-18 实验结果记录

则发生浑浊或沉淀时,溶胶中含有最低的KCl的浓度(单位为mol·L-1)是此溶胶的聚沉值。

依照同样的方法与步骤,用0.005mol·L-1的BaCl2和0.004mol·L-1的AlCl3(用0.04mol·L-1的AlCl3稀释制得)溶液测定BaCl2和AlCl3对Sb2S3溶胶的聚沉值。比较其聚沉能力,说明胶粒带电符号。

5.数据处理

(1)记下每次滴加电解质所用的体积,并计算聚沉值的大小。说明Fe(OH)3溶胶带什么电?写出胶团结构。

(2)将各电解质产生聚沉时的体积列于表3-19。

表3-19 各电解质产生聚沉时的体积

详细观察实验中各个现象,记录这些现象和数据,把数据填入表3-19中。

(3)把各电解质的临界聚沉浓度作一比较,是否符合舒尔策-哈迪(Schulze-Hardy)价数规则?

(4)根据聚沉值测定结果说明Sb2S3胶粒的带电符号。

6.思考题

(1)实验时,如果加热过久,溶胶中的水蒸气蒸去较多,会给实验结果(指聚沉值)带来什么影响?

(2)水解法所制备的Fe(OH)3溶胶,Cl-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3)用什么方法可使Fe(OH)3溶胶的浓度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