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应该停产?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应该停产?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购买劳动力所需要的花费,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总可变成本与总产量之比,叫“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全部产量的成本,即总成本,是总的固定成本与总的可变成本的和,而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就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和。这个时候,如果停产了,损失就是全部固定成本,这是必须支付的。即便停产了这个代价也得付。如果一只鸭子平均固定成本是50元,可变成本是70元的话,就不应该立即停产。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应该停产?

那为什么说,即便发生亏损,厂商也不会马上停产呢?这还要从成本说起,注意在经济学中,成本的含义只有一种,即机会成本。

经济学把厂商生产的总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固定成本,一是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与产量无关的成本。比如租房子开咖啡馆,房屋的租金是合同规定了的,跟能卖出去多少咖啡没有关系,即使一杯也没卖,也得支付租金,而即使生意再红火,也不必多支付租金。

固定成本的总量是不变的,所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每一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是越来越少的。总产量与总固定成本之比,叫“平均固定成本”。比如摊到每一杯咖啡中的租金,就是平均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是跟产量相关的成本。比如劳动力成本就是可变成本,要增加产量,就必须增加劳动力。有产量才有可变成本,如果产量是零,就没有劳动力,没有可变成本了。

购买劳动力所需要的花费,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为什么?因为边际产量递减,换一个角度就是,为增加新的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假定劳动力的价格,也就是工资是不变的,新增加一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即需要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和工资的乘积,越来越大。

要增加产量,只要增加可变成本就行了,不必增加固定成本,而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所以,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总可变成本与总产量之比,叫“平均可变成本”。(www.daowen.com)

厂商全部产量的成本,即总成本,是总的固定成本与总的可变成本的和,而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就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和。

即使发生亏损,但只要产品的价格(也就是平均每单位产品的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就不应该停产。

这个时候,如果停产了,损失就是全部固定成本,这是必须支付的。即便停产了这个代价也得付。可是如果继续经营,全部收入,就大于全部可变成本,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亏损就会减少,少于全部固定成本。这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注意,利润最大化,不一定能取得经济利润;让亏损减少的行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比如,生产了1000只烤鸭,售价是每只100元,但是每只的总成本是120元,你一定是亏损了。

如果一只鸭子平均固定成本是50元,可变成本是70元的话,就不应该立即停产。因为如果停产,虽然企业不再支付可变成本,即工资,但是必须支付固定成本,比如租借炉子的租金,那么平均每只鸭子就要亏损50元。而如果继续生产,每只可卖100元,除了弥补可变成本70元(工资)外,还可弥补每只烤鸭的固定成本30元,每只鸭子的亏损只有20元,亏损额下降了。

坐飞机,偶尔看到只有几个乘客,可还是照常飞。航空公司肯定是亏损的,但是因为飞机是租来的,如果不飞,公司自然不必再支付可变成本,如燃油费和乘客餐饮等费用等,但是必须支付租赁费这个固定成本。

如果平均每张机票的价格高于运载一个乘客所需要支付的平均可变成本,那么,航空公司在支付燃油费、餐饮费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可以弥补一部分租赁费,航空公司的亏损就减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