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治理:好吃嘴的儿媳如何应对?

家庭治理:好吃嘴的儿媳如何应对?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好吃嘴”的儿媳,公公和婆婆一旦发现,将会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公公一般会顾及儿媳的面子,委婉处置,而婆婆则会当场与儿媳撕破脸,坚决处置。案例二本村一户半穷不赖的人家,儿媳妇好吃嘴,经常偷米换一些零食。儿媳的娘家人听闻此事,赶来向婆家道歉、求情下话,并教育自己的女儿要改掉好吃嘴的习惯,此家庭矛盾就此了结。

家庭治理:好吃嘴的儿媳如何应对?

(一)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在家庭内外,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丰富多样,反映在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睡觉习惯、进出家门、养老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1. 饮食制度与成员间关系

其一,做饭的成员。做饭是女性的分内之事,一般家庭,由母亲做饭。如果儿子娶了媳妇,则儿媳妇做饭,儿媳娶进门之后,就自觉上锅台做饭,公公婆婆和丈夫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她去做饭;如果儿媳妇不好好做饭,婆婆就要管教,公公即便为当家人,也不会管此事——如王丰娟老人所述,“做饭是娘们(女性)的事,汉们(男性)不怎么管这事”。婆婆一般不会直接跟儿媳妇讲,生怕双方发生矛盾,而是跟儿子抱怨:“你媳妇来了也不知道做饭。”儿子听了母亲的抱怨,回到自己屋里跟媳妇说:“你怎么不做饭,不知道干活?”如果媳妇犟嘴,小两口就抬杠、吵包子。如果儿子胆小、生性软弱,怕老婆(人称“怕老婆顶灯”),就不吱声。在儿媳忙着纺花织布的时节,由婆婆负责做饭。如果家有3个儿媳,且妯娌间和气,则3个儿媳都上锅台做饭,有的负责烧火,有的蒸干粮,有的切菜(山芋、萝卜)。如果妯娌间不和气,就轮流做饭,每人做一集(5天)的饭。

在大家庭中,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重要客人需要买菜,一般是当家人或儿子去买,平常的时候很少买菜,基本上是吃自家地里种的菜。如果要去地里拔菜,则一般也是由儿子或弟兄们去,女儿、儿媳和婆婆等不会去拔菜,过去的女性是小脚,走远路、下地不方便。

其二,成员间的监督。儿媳做饭时,婆婆需要精打细算并监督儿媳,让其节约粮食。比如,儿媳做饭时放了点绿豆、酱豆,婆婆看到了就会叨叨,下次做饭别放豆,把豆磨成豆面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节省绿豆、酱豆;也不让儿媳煮白米粥,因为煮粥时粥容易粘到锅边(米粘锅边易浪费)。若家中口粮所剩无几,留着给老少糊口,年轻力壮的外出打工谋生(外出打短工者一般是年轻的家庭成员,包括当家人,老人和孩子待在家里)。对于“好吃嘴”(方言,指喜欢吃零食)的儿媳,公公和婆婆一旦发现,将会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公公一般会顾及儿媳的面子,委婉处置,而婆婆则会当场与儿媳撕破脸,坚决处置。下述案例一和案例二即分别体现了公公和婆婆的不同处置方式。

案例一

有一农户家有3个儿子,长子结了婚,而其他两个儿子未婚。大儿媳平时好吃嘴,某年寒冬的一天,公公取了一个馒头(切成两半)放在屋子火炉上烤,然后出门干点其他事情,准备稍后回来吃。不料,一会儿的功夫,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儿媳妇把烤的馍馍吃了。公公没有计较,而是又烤了一个,然后出门溜达了一圈,进屋后发现馍馍又被儿媳妇吃了。公公觉知儿媳妇好吃嘴,但没有当场跟儿媳妇挑破此事,而是选择在当天晚上,当着3个儿子的面“欢欢喜喜”地提出分家要求,让长子和媳妇分家单过,其他两个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当户落的人们评价说,老公公找了个巧办法,“不吵这、不吵那地分了家了,就算没啥事了”。

案例二

本村一户半穷不赖的人家,儿媳妇好吃嘴,经常偷米换一些零食。时间长了,婆婆发现儿媳妇有好吃嘴的习惯,于是将粮仓锁了起来,儿媳妇每次做饭时,婆婆亲自从粮仓取一顿饭的米,取完便锁住粮仓,对儿媳不放心,“婆婆整天管着儿媳妇”。但此做法还是没有防住儿媳妇偷米换零食的举动,儿媳妇想方设法,每次做饭时,乘着婆婆不注意,将下锅的米偷一点私藏在兜里。没过多久,婆婆发现不对劲,自己每次取的米是有数的,但是儿媳妇做出来的饭却是米少汤多、比较稀,于是起了疑心,监督着儿媳的一举一动。有一天,儿媳妇做饭时如是效法,将下锅的米又私藏了一点,被婆婆抓了个正着,婆婆一气之下把儿媳的嫁妆箱子抬到了家门口,要将儿媳扫地出门。当时在左邻右舍的劝阻下,婆婆忍住了。儿媳的娘家人听闻此事,赶来向婆家道歉、求情下话,并教育自己的女儿要改掉好吃嘴的习惯,此家庭矛盾就此了结。

其三,饭桌上的成员间关系。开饭前,一般是儿女们负责取筷子。儿女们要是无动于衷、不勤快,当家人(父亲)不发话,先观察观察,如果端来了饭,儿女们还没有放筷子,则当家人就会责骂,比如:“不知道拿筷子啊?”

在四代人生活的大家庭(如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公公、婆婆、叔叔、婶婶、哥哥、嫂子、弟弟、弟媳、小姑子等一起生活),如果有爷爷奶奶,头一轮舀饭,第一碗饭舀给爷爷,第二碗饭舀给奶奶,再舀给大伯、公公、婆婆、叔叔等(按由长辈到晚辈、先男后女的顺序舀饭),而哥哥、嫂子和弟弟、弟媳都是“平辈人”,不分先后,负责舀饭的人最后吃饭。如果长辈的第一碗饭吃完了,就由儿子们去舀饭(谁方便谁就去舀),如果儿子们不去舀饭,父母就会喊叫:“××,你没看见吗?××没饭了,你不张罗舀饭?”

大家庭内,弟兄们多,吃饭时一般放一个长方桌,不分主位次位。小孩子们一般围着桌子吃饭(太小端不起碗),大人们或是各自端一碗饭去自己屋内吃,或是围着桌子吃,或是端碗去门外吃,他们端碗外出,不必向当家人报告。若家有亲戚来做客,吃饭时的规则一般会按亲戚的亲疏发生改变。比如,外嫁女来串门,吃饭时大家伙着吃,都是“亲的、热的”,父亲母亲、哥哥嫂子及弟弟弟媳一起吃饭。如果父亲的朋友来做客,做好饭之后,儿子先给客人和父亲舀饭、端饭,然后各回各屋吃饭,做饭的人最后吃饭。

如果大家庭内和气,一般是奶奶、大娘、婆婆、婶婆婆、嫂子、弟媳、女儿等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小孩子和母亲一起吃,如果孩子太小,母亲喂着吃),儿子们(只要能自己吃饭)大多和爷爷、父亲、叔叔、大伯等一起吃饭,如果一个桌子坐不下,就把两个桌子拼在一起。平时,家里出力干活的汉们的饭菜质量相对较好,比如要吃面、吃干粮、下菜,而娘们吃干粮、干菜(用萝卜、白菜腌制的咸菜)。汉们下地干活“累得慌”,而家里人又多,条件有限,炒不起那么多菜,于是炒的菜就让汉们吃。家人平时很少吃鸡蛋,攒的鸡蛋用来送礼、换盐、换豆腐脑等。亲朋送的礼品(点心),一般留给老人和小孩吃,家里有点其他好吃的也是留给他们。

家里的孕妇吃的饭菜比其他成员较好,比如煮点粥,“人家有了孕了,身体软了,吃点干粮、小米饭”,为的是大人和孩子都有营养。儿媳生了孩子坐月子时,由婆婆照管,女婿农闲时也会照顾,妯娌间一般不会相互照管,即便双方和气,也很少会照管。儿媳刚生小孩的头一天,娘家人(一般是母亲)来伺候,在男方家待四五天。亲家母来的这几天,依旧由婆婆做饭,早上给儿媳煮粥,中午及晚上煮挂面(打俩鸡蛋),儿媳妇吃“小锅饭”,其他人吃的与平时一样。在整个月子期间,婆婆负责做饭,给儿媳端饭,女婿或小姑子、嫂子等帮忙洗衣服。满月这一天,儿媳早起洗漱完毕后,要给婆婆磕头,“娘,你伺候了我一个月,给你磕个头(只磕一个)”。满月后的十天半月内,婆婆依旧做饭,儿媳与大家伙着吃大锅饭,但仍旧享受额外的待遇,比如吃小米饭,婆婆做好饭后先给儿媳舀点稠的,给其他人后舀饭,且舀的比较稀。

其四,家禽、牲口喂养与成员间关系。喂养关系主要考虑家中喂猪、喂狗、喂牲口时产生的关系。谁做饭,谁就最后吃饭,吃完饭得负责刷锅洗碗,洗涮之后还得负责喂猪、喂狗。穷人家一年一般只喂一头猪,好主和大户人家一年至少喂两头猪。牲口饲料主要是黑豆、谷草之类的,穷家小户自家养头牛、驴,由公公婆婆来喂,儿子、儿媳妇一般不管。

2. 卫生制度与成员间关系

其一,衣物清洗与成员间关系。夏天热的时候,村民们先去村外的大水坑里把衣服洗干净,然后拿回家接着用挑来的井水淘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节约井水(节省挑井水的体力)。过去没有洗衣粉,村民洗衣服时用猪皂(土制肥皂)。在一个大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衣服,各洗各的,各屋洗各屋的。汉们一般不洗衣服,多是娘们来洗。过去,村民们平时不太注重卫生,正如老人所讲,“都是庄稼人”,平时洗衣服的频率较低。

老人的衣服大多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时顺便“洗哒洗哒”,如果女儿一直未出嫁,女儿负责洗,儿子不会帮忙洗。如果老人有多个儿媳妇,则哪个儿媳妇孝顺哪个就帮忙洗,若几个儿媳都孝顺,就随机给老人洗衣服。如果儿媳妇不给公公婆婆洗,谁也不会怪她,当家人不会安排某个儿媳负责给老人洗衣服。比如儿媳甲一直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而儿媳乙与公公婆婆分家单过,甲要是孝顺,则洗自己和丈夫的衣服时顺带着洗公公婆婆的衣服,如果甲不孝顺,就不会帮着洗,而乙要是孝顺,也会来公公婆婆家帮着洗衣服。爷爷奶奶的衣服,孙媳妇不管。妻子负责洗丈夫的衣服,男性当家的家庭,当家人的衣服也由妻子来洗。哥哥若无妻子,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哥哥也不能要求弟媳洗,哥哥衣服又脏又粘的,不好意思麻烦弟媳,弟媳也觉得哥哥不是自己屋的人,不愿帮忙洗。若哥哥结了婚,他和嫂子的衣服都由嫂子负责洗,即便哥哥是当家人,也由嫂子洗,弟媳和妹妹不会帮哥哥洗。儿子们若成年后还未娶媳妇,则一般是母亲给他们洗衣服。小孩的衣服由母亲负责洗,谁的孩子谁管。如果孙子少,奶奶疼爱孙子,则奶奶帮着洗孙子的衣服。

其二,卫生清扫与成员间关系。对于大家庭而言,院子的环境卫生,谁勤快谁就打扫,家中没有规定必须某个成员打扫或所有成员轮流打扫(不存在妯娌之间轮扫的情况)。婆婆要是勤快,婆婆扫,儿媳若勤快,儿媳扫。小家庭内,一般是男性早起在院子里泼点水,打扫一下,女性早起后要洗漱、做饭及干其他家务事,比如做鞋子等。当地俗语称,“过了十月冬,梳头洗脸十一供”,临近春节,母亲就要给孩子们做新鞋。1949年之前,穷家小户一般不注重家庭卫生,不会勤扫院子,院子里一片“柴瓜葛脑”(方言,意为乱作一团)的景象。

在房间卫生清扫方面,如果父母和儿子分家过,父母的房间由母亲打扫,儿子儿媳的房间由儿媳自己扫。如果父母与成家的儿子一起生活,则儿媳负责打扫自己和公公婆婆的房间,如果儿媳只扫自己的不打扫公婆的,婆婆不会当着儿子儿媳和当家人的面说儿媳的不是,而是背地里给当户落四邻八家“消”(传话)。婆婆要是给儿子说儿媳的不是,儿子晚上回到房间就会和媳妇抬杠、吵包子。

其三,洗漱规则与成员间关系。每年过年前,杀了猪,当家人或者家里的长辈将猪肚油风干后用酒精、碱面泡制,再用工具碾烂,然后搓成小球(胰子)。寒冷干燥的冬季,人们将胰子涂在皮肤冻裂处。

家庭成员日常洗漱用水的准备过程反映出成员间的各种关系。在距离水井较远的家庭,成员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因为挑一桶水需要费力气。下雨的时候,需要用缸接雨水,洗漱时就用雨水,接雨水之事主要由家里的女性(婆婆、儿媳)负责。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婆婆或儿媳主动在院子空闲的地方晒一盆水,下地干活的人们回来后,用晒热的水擦洗身子。有的家庭成员不注重个人卫生,从地里回来后,不洗手、不洗脸,将脏手在衣服上擦一下,就拿块干粮吃,其他成员也不会说三道四。

比较注重生活细节的农户,冬天的时候用烂棉花做一个壶套保温(壶为瓷制品,保温效果差,需要壶套保温)。冬天早晨洗脸时,谁要洗,就自己倒热水,晚辈不给长辈盛热的洗脸水。村民们一般每天只洗一次脸(一般在早起时洗),如果早起下地干活,就不洗脸,等干完活中午回家吃午饭前才洗脸。(15)

洗脸时,早晨谁起得早谁先洗,不分长幼先后。如果几位家庭成员同时起床,则平时爱干净、注重洗漱的人先洗,其他人先干点家务事,等有空了再洗。有的妻子早起不洗脸就去张罗早餐,或做饭时脸上沾了灰,丈夫要是提醒一下妻子,妻子就会反驳:“你还嫌我脏啊?” 

洗脸时,大人的脸自己洗,小孩的脸一般没人给他(她)洗,如果家人不在太注重卫生,孩子长到七八岁,都没人帮他(她)洗脸,他(她)依旧是脏脸孩子。如果大人要带孩子去亲戚家串门,则由母亲帮孩子洗脸(方言为“拿块布擦哒一下”),若母亲没空,则奶奶帮着洗。卧病在床的家庭成员,比如老人卧病在床,由女儿帮忙洗脸,若无女儿,则由儿子帮忙洗,儿媳要是孝敬,也会帮着洗一下。至于谈到女性的梳妆,儿媳一般不给婆婆梳头,母亲的头发一般由自己的女儿帮忙梳。

过去,村民家很少有洗脚盆。夏天经常干活,需要常洗脚,从地里干完活回来,卷起沾着泥巴的裤腿,用尿盆盛一盆凉水,在粪坑边上洗洗脚即可,洗完脚的水倒进粪坑。冬天不下地干活,十天半月不会洗一次脚,如果脚很脏而不得不洗,就用洗脸盆盛点热水在屋内洗洗,洗脸和洗脚时常共用一个盆子,一家人不会相互嫌弃。过去,村民普遍普穷,很少洗澡,如村民所言,“人脏得都提不起来了,穿的衣服都生油”,村庄也没有公共的澡堂

在一个由三辈人组成的大家庭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大伯、婶子、大娘、孙子孙女等一家人共用一个洗脸盆。如果儿子成了家,则儿子和儿媳共用一个洗脸盆。该洗脸盆属于儿媳的陪嫁(娘家人为女儿陪嫁一个洗脸盆和一个木质脸盆架子),其他人依旧使用原来的那一个盆子。冬天的时候,洗脸盆架一般放在正房的角落里,有些人家会将脸盆放在正房的桌子底下某处空地方。夏天时,脸盆架子就放在院子里,从缸里舀点水,在院子内擦洗,冬天的时候,接盆水在屋子内洗。一家人都爱惜脸盆,脸盆若没有破损到无法使用的地步,就不会轻易更换,如果出现破损,就请锢露锅的工匠进行修补。有些人家,一辈子就使用一个脸盆。有的村民无钱置盆子,将尿盆当作饭盆,比如本村有一次请来了外村的戏班子,村民管饭,戏班子自带一个洋铁盆,晚上将其用作尿盆,白天临时将其洗刷一下,用来盛饭。

夏天,父亲、叔伯、儿子等下地干活午饭时间回家洗漱时,要么一前一后洗漱,要么几个人同时洗。A先盛水洗脸,洗脸水若不太脏,则B继续使用此水洗脸,如果B嫌弃,B自己再换一盆干净的洗脸水,A洗完脸不必负责倒洗脸水。洗完脸的脏水一般泼洒到院子里或粪坑里,冬天时不能泼到房门口,否则门口结了冰家人出门易滑倒,与此同时也不能泼到大门口。穷家小户没有洗脸用的毛巾,家庭成员洗完脸,就撩起自己的衣角擦脸或是用衣服内层擦;大户人家比较注重卫生,时常在脸盆架子上放一块擦脸布。

4.进门制度与成员间关系

其一,进大门规则与成员间关系。公公和儿媳不能并排行走,也不能一起进门。公公若看到儿媳妇走在前面,就有意放慢脚步,让儿媳妇先进门;若公公在前面走,儿媳在后面走(俩人距离较近),这时,儿媳妇拐弯和当户落的人闲拉关,让公公先进去,自己也不会紧跟着进门。奶奶、母亲和儿子、儿媳、女儿等可以一起进门。爷爷和孙媳妇也需要一前一后进门,谁在前面走,谁就优先进。哥哥和弟媳妇可以一起走路,进大门时比较随意,谁先进都可以;嫂子和弟弟之间更加不分先后,进门更加随意(“更加没说的”)。夫妻之间进门比较随意。

其二,进房门规则与成员间关系。大人和孩子一起行走时,大人先进房门,孩子们后进。兄弟姐妹之间进相互的房门时没有规定,相对随意。儿子、侄子结婚后,父亲、叔叔大伯不能随意进出儿子儿媳、侄子侄媳的房门。即便儿子和儿媳、侄子和侄媳当时都在屋内,男性长辈也不能随意进出,遇到事情需要找儿子商量或给小两口通知消息时,父亲就在屋外边叫唤。婆婆、婶婆婆、大娘等可以随意进出儿子儿媳、女儿、侄子侄媳的房门,儿子儿媳也可以随意进出父母的房屋。哥哥不能随意进出弟弟弟媳的房门,嫂子可以随意进出弟弟弟媳的房门。妯娌之间相互串门,不加规定。弟弟弟媳可以随意进出哥哥嫂子的房门。哥哥嫂子可以随意进出妹妹的房门,妹妹也能随意进出哥哥嫂子的房门。

5. 债务偿还与成员间关系(www.daowen.com)

其一,父债偿还与成员间关系。父亲借的债,得他自己还,如果自己还不了,就由儿子们帮忙还,即父债子还。儿子们要是不愿意承担父亲的债务,父亲会批评儿子们。父亲借债主要是为了养育儿女、给儿子们娶媳妇,一个小家庭,娶亲时多少得借点债(方言为“捅窟窿”),分家的时候,诸子均承父债,即如当地方言中所说的“分家分窟窿”。若哥哥结了婚,弟弟未婚且和父母同灶吃饭,此时分家,只能先分灶吃饭(分粮食),不能分地、分房屋,哥哥赚的钱不必交给父母。当弟弟结婚时,父亲为其张罗婚事,哥哥需要给弟弟凑钱(“捧钱”)。如果哥哥不出钱,当户落的人们会笑话他。弟弟结婚差不多一年之后,两兄弟才完全分家,即分土地、房产,这时,家里的债务需要平均承担。

其二,子债偿还与成员间关系。儿子借的债,父亲也要还。分家之前,哥哥捅的窟窿,弟弟若心善,也会帮忙还。分家之后,弟兄之间不会互相帮忙还债,各过各的生活,“哥哥有本事,整天享福,弟弟懒散,整天要饭”。

6. 养老制度与成员间关系

家里有饭、好主人家的人,年轻时就不必干活,家里没饭、穷困潦倒的农户,老人一直要干活到六七十岁,直到干不动了才歇。

其一,养老主体。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由儿子们负责养老,没有儿子的村民一般过继儿子来养老送终。如果有女儿无儿子,也没有过继儿,则女儿负责养老,并继承家产。如果自家家庭好,就找一个倒插门女婿,如果自家家境贫寒,就外嫁,待父母年老之后接到自己婆家去养。父母到了女儿的婆家,如果公公婆婆不同意,则女儿就提出和公公婆婆分家单过,如果公婆既不同意跟儿子儿媳分家又不同意亲家来养老,则儿媳妇就会向公公婆婆说狠话,如不给他们养老送终。外嫁女也有养老责任,她不必付养老粮,但要时常管老人,一般是过几天或半个月左右来看望一次,来的时候给老人带点吃的,给一点钱(如果女儿家庭贫困,就不给钱)。老人自己如果有钱,就不要女儿的钱。如果一段时间后女儿们不来看望老人,老人就会抱怨:“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呢?”女儿要是一个月不来看望,老人和哥哥嫂子或弟弟弟媳就会有意见。过去,联姻距离有限,大多是嫁到邻近十里八里的村庄。女儿要是嫁到了本村,就隔三岔五来看望父母,到娘家串门。

其二,养老方式。如果老人自己无法动手做饭了,就由诸子轮养。一般是诸子商议决定,兄弟之间每个人负责轮养一段时间。按照当地的惯例,每人或是轮养一个月或是一年(最长轮养期限为一年),即从今年的某个时候算起一直到第二年的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开说的,什么时候就算一年”。当老人在某个儿子家中的轮养期限已到,就需要搬到另一个儿子家中,如果不搬走,儿子可以同意父母在自家多待一段时间,而儿媳妇一般不同意、不愿意伺候,儿媳妇一般不会向儿子一样对待公公婆婆,如老人所谈:“哪个儿媳是婆婆生的?”儿媳有了意见,不会直接和公公婆婆说,让他们搬到另一个儿子家,而是会跟自己的丈夫说:“让老两口待着吧,再待下去我就不给他们做饭了。”如果在这个儿子家轮养的期限还没到,就不能提前去另一个儿子家。过去,据说没有哪个儿媳喜欢伺候公公婆婆的,“人老了就没有稀(稀罕)了,都臭了”,意为自己卑贱了,不会讨得儿子儿媳们的欢心。因为老人不管在哪个儿子家养老,什么也不能干,且儿子儿媳们每天还要端饭、伺候,有时饭烫了、凉了,老人也会抱怨儿子儿媳;有的老人还喜欢唠叨,“说过这事又论那事”,对儿媳妇看不顺眼就唠唠叨叨,看见不合适的就说三道四。“老人是老思想,儿子儿媳们不想听”,比如儿媳做饭时做剩了,就要倒掉,这时老人就会唠叨儿媳,“不珍惜粮食,要是包倒了,下回还能吃”,儿媳妇听到后就会不高兴,厌烦公婆。轮养期间,老两口需要一起生活,儿子们不能把父母分开,除非老两口自己想分开单过。

其三,分家与养老关系。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分家时,往往面临养老的问题。分家后谁来养老,如何养老,这些问题都要在分家的过程中同步解决。下表内容呈现出家庭的分化与养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表6-13 村民分家过程中的养老关系概况

续表

分家后,老人不仅仅需要有财产,而且还需要有人尽养老义务(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双井村的村民们在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养老规则,包括负责老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表所示)。

表6-14 村民分家后的养老生活关系概况

续表

(二) 家庭内部其他关系

1. 婚事安排关系

如果哥哥姐姐已婚,而弟弟妹妹未婚,且父母早逝,则弟弟妹妹的婚事由哥哥姐姐帮忙张罗,姐姐即使已经外嫁也可以帮弟弟张罗婚事,妹妹出嫁时的嫁妆也由哥哥姐姐帮忙张罗。父母亲健在但哥哥当家的家庭,也由哥哥张罗弟弟妹妹的婚事,不过这时他会参考父母的意见。

2. 住宿关系

双井村村民家家都有土炕,炕上铺的多为柴草、席子,夏天的时候,炕上只铺席子(凉快)。盖的被子,基本上两人一床,夫妻盖一床、两个孩子盖一床,如果被褥多,可以一人盖一床。家人的早起晚睡没人监管,当家人也不管。小孩起床后,由母亲帮着穿衣服,到了冬天的时候,小孩不愿意穿厚衣服,这时,母亲就会打骂孩子,强行让其穿厚点,以防冻着。

家中有亲戚来访,一般待的时间不长。外嫁的女儿来娘家看望父母,一般和父母睡在一起;若舅舅来做客,白天一般在母亲的屋里,晚上的时候,舅舅要是留宿,就和父亲睡同一个炕,如果家内宽敞、房间多,可以安排舅舅单独在一个房间休息。

有的孩子小时候在姥娘(外婆)家寄住,姥娘、舅舅负责监护,孩子到了能下地干活的年龄,就让他回到自己的家庭。在寄住期间,其衣食均由姥娘家提供,自家人不必给姥娘家支付报酬,若舅母不愿意让外甥长期寄住,则外甥就少住或不住在舅舅家。

3. 雇佣关系

雇主家若有内外两院房子,短工、长工一般住外院或牲口棚,雇主家人住内院。短工、长工不能随意进出内院的大门,更不能进出雇主家人的房门。雇佣双方若结伴行走,一般是雇主在前、雇工在后,进大门时,雇主先进、雇工后入。

好主人家的猪和狗,由做饭的佣人负责喂,牲口由觅的长工负责喂养。

4. 休妻:家与成员的关系

表6-15 1949年之前双井村村民休妻行为关系概况

附:双井村一个中农家户的治理关系

(一) 家户概况

张联须家1949年之前有11口人,分别是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子、哥哥(2个)、姐姐(3个)、侄子(1个)、自己,家有20亩旱地、10亩水浇地。家庭住房分内院和外院两部分,内院有2间北屋(父母居住)、2间东屋(叔叔和婶子居住),外院有3间半北屋(奶奶居住)、3间西屋。他结婚后,叔叔婶子搬到了外院的西屋。他大嫂为邻村杨扈村梁氏,哥哥自幼读书,后在家务农。

(二)家户治理主体

奶奶当家,叔叔在唐邱村当铺当差,赚的钱都要交给奶奶,如果叔叔藏私房钱,一大家人就不会伙着过,“吃的是伙里的,花的也是伙里的,挣了钱之后不交给伙里”,就只能分家单过。奶奶负责掌管家里的钱财(收入和支配),父亲安排家里的农活,“女的不会外头的事,只管家里的事”,交公粮的事务也由父亲说了算。老人当家但自己无法下地干活,就由种地的成员负责农事,当家人不再干涉(弟兄们几个人当中,既有出头的,也有不出头的,有的长子不愿出头,不会与其他弟兄争夺当家的权力)。

(三)家户治理关系

家里每顿饭吃什么,由奶奶说了算。他母亲和婶子合伙磨面、做饭,后来由儿媳妇做饭。舀了饭,回到屋内吃饭。平时,带孩子一事,也由母亲和婶子负责。

张联须小时候和奶奶、母亲、婶子、3个姐姐一起在炕桌上吃饭,奶奶盘脚坐在炕上,小孩也坐在炕上,母亲和婶子等坐在炕头。婶子和母亲给奶奶端饭,姐姐们长大后,由她们负责为奶奶、母亲、婶子等人端饭。父亲和叔叔、哥哥等一起在北屋的高桌子上吃饭,哥哥负责为父亲和叔叔舀饭。小孩自己无法吃饭时,由母亲负责喂。吃饭时,女性和女性在一起吃,男性和男性在一个桌子上吃(除了小孩),男女有别的目的一是表示女性对男性的尊敬,二是顾及脸面,属于一种家规,“看着也好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