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影视化:IP的商业回报最普遍手段之一

影视化:IP的商业回报最普遍手段之一

更新时间:2025-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现在电影的收益很高,影视化是IP获得商业回报最普遍的手段之一,大多题材都首选电影发行。2014年湖南卫视凭借大电影《爸爸去哪儿》获得7亿元票房,而《爸爸的假期》《爸爸去哪儿2》的系列化票房号召力也让所有人惊叹不已。从2015年1月30日起,《奔跑吧兄弟》电影公映三天狂揽2.3亿元票房。综艺大电影的本质是延续情感观众期待《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主要因素是对节目曾投注过情感。

由于现在电影的收益很高,影视化是IP获得商业回报最普遍的手段之一,大多题材都首选电影发行。

2025年暑期档、国庆档的主要影片《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九层妖塔》《夏洛特烦恼》等是由流行的网络剧、同名漫画、网络小说和舞台剧这些知名IP改编而来,都属于典型的IP电影。

IP电影热,说到底,还是电影原创能力的缺失。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张,内容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然而,要培养出数量与市场容量相匹配的导演、编剧,至少需要给电影产业十年时间,情急之下向其他领域引进资源便成为必然。大量IP资源补给帮助电影产业扩容,打下了产业发展的基石,可谓功莫大焉。但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另一种风险同时存在。大量业外资金、从业者的加入,也使这个时代的电影面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

我们欣慰于IP带来的发挥空间,也要警惕唯产业化的商业思维对艺术创作的干扰,因为文艺作品归根结底还要看原创能力,看文化品质。

小说→电影

代表:《小时代》《盗墓笔记》和《鬼吹灯》。

近几年,电影逐渐向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不再是导演一个人的喜好,这也导致著名的IP越来越抢手,优质网络小说是经过众多网友筛选而出的,这也是大众共同参与的结果。

过去一年里,大批影视公司、游戏公司、演艺公司,甚至主题公园都开始疯狂抢购IP,而IP源头基本上是以网络小说为主。由于网络小说改编成本低,所以一般是IP孵化的首选。

网络文学IP衍生品主要以游戏和影视剧作品为主。具备强IP价值的网络文学作品本身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将其改编成电影,既容易汇聚观众,又能减小投资人和出版方承担的压力与风险,这些原因都让影视市场对IP十分重视。

过去一年里,大批影视、游戏、演艺公司,甚至主题公园都开始疯狂抢购IP,而IP源头基本上是以网络小说为主。网络小说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供不应求的时期,出现了小说还没有写完,版权就已被售出的例子,甚至有作品一字未写而仅仅取了一个名字就被百万天价买去改编权的极端例子。

于是也就出现了这样几种现象:

第一,类型化写作。无论是已在各个衍生领域成熟铺开的《花千骨》《鬼吹灯》等,还是逐步从网络小说向游戏方向发展的玄幻题材如《斗破苍穹》《大主宰》等,其优势都在于类型化、可预期、可复制,面对的群体不是针对某作者、某作品,而是针对某类型。

第二,定制化写作。因为成品告急,很多影视公司开始请当红写手亲自操刀定制内容,这样可以使作品天生就具有了粉丝经济的潜力。

第三,功利化写作。在巨额诱惑之下,很多写手开始模仿爆款IP而仿制写作,由于成功改编成影视、游戏的网络小说大部分是宫斗、穿越题材,所以这些题材的写手大幅度增加,相比之下,写一些比较难改编类型的写手就少了很多。

第四,大数据评估。为了减少风险,对于网络小说在改编之前就需要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去判别其商业价值。比如该IP在首发网站的阅读人群、点击数、推荐数、收藏数、订阅数等,还有在其他分发平台的阅读人数、阅读转化率、阅读深度、付费转化率、付费阅读收入等。有了这些大数据积累,对于类型化写作就多一个分析工具和手段,不过这样跨平台、多维度的综合考量也需要一个贯穿全网的超级大平台来实现,目前来说技术上的预测还不足以预测哪种类型的文字会出现爆款,不过我们相信未来迟早会出现。

动漫→电影

一般漫画变电影,常见的方式有剧场版、3D版、真人版。

(1)剧场版

剧场版是在影院公映的动画作品,比如日本的《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的系列电影,票房口碑都不错,目前已有十多部问世,国内的剧场版动画有《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系列。

(2)3D版

比如,《哆啦A梦:伴我同行》是一部纪念《哆啦A梦》之父藤子.F.不二雄诞辰80周年的3D动画电影,以漫画原著为基础,讲述了机器猫和大雄之间从相遇到分别的故事,一度掀起集体回忆狂潮,最终该片在日本取得83.8亿日元、在中国取得5.3亿元的票房成绩

(3)真人版

《变形金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动画之一,它在玩具市场和音像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是空前巨大的,派拉蒙影业出品系列真人电影全球共收揽近40亿美元的票房。

《滚蛋吧,肿瘤君》漫画原作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但改编成真人版电影后增加了不少符合原著精神内含的创作,丰富了影片的视听语言。

综艺→电影

代表:《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大电影。

综艺大电影即综艺电影,顾名思义,是综艺和电影联合起来的衍生品,它是用综艺作为手段通过电影为介质的一种文艺表达形式,多脱胎于当下火爆的综艺节目。

2025年湖南卫视凭借大电影《爸爸去哪儿》获得7亿元票房,而《爸爸的假期》《爸爸去哪儿2》的系列化票房号召力也让所有人惊叹不已。各个电视台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效仿。

从2025年1月30日起,《奔跑吧兄弟》电影公映三天狂揽2.3亿元票房。

(1)综艺大电影的本质是延续情感

观众期待《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主要因素是对节目曾投注过情感。由此而见,观众之所以去电影院看综艺电影,最主要是延续对节目的情感,只是利用一个线下的社交环境去延伸这种情感。

(2)综艺大电影的关键是情景与内容

热门综艺节目变身电影的关键不是营造一个新鲜的故事,而是要延续节目的情景与内容,以顺利完成观众的从节目到电影的移情。

(3)综艺大电影的核心是时效性

《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电影的成功还有一点就是时效性,分别在节目最后一期之后就很快就上映,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一旦拖沓起来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连接就会消失。所以这两部电影的热度是与节目的高关注度无缝连接的,不仅借势节目的影响力,还凭借大家恋恋不舍的情感关联,吸引了那些眷恋节目的观众。

(4)综艺大电影的生命力在于质量

《奔跑吧兄弟》虽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但是质量问题导致质疑声依然不绝于耳,引发综艺节目该不该上银幕的讨论。

海外媒体认为,“在中国,大量的电视观众愿意为这些节目的电影版买单。但是如果走到海外市场,这些电影最终的结果就贻笑大方。”

好莱坞知名影评人托姆·格伊尔坦言:“综艺大电影应该是中国独创,这种类型的电影,代表成熟电影产业的好莱坞是绝对不会去触碰的,好莱坞出产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奔着做系列电影的目标去的,随随便便制作一部综艺节目电影是会让粉丝都被吓跑的。”(https://www.daowen.com)

我们可以把综艺大电影看成是开发中国电影的一种类型,对形式探索赞赏有加的同时,也在呼吁内容品质不该被牺牲,因为重建观众的信任,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通俗来讲,既然要赚观众的电影票钱,至少要能拍出值票价的内容。如果连粉丝的期待都无法满足,水准甚至还不如原节目的质量,势必会导致失败。

网剧→电影

代表:《万万没想到》《十万个冷笑话》《煎饼侠》。

网络剧是专门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随着爆红的影响力,几部点击量超过10亿的网络短片不约而同地改编成电影,主要看中的正是粉丝基础。

《十万个冷笑话》上映,虽然影片质量不佳,但是也取得了超亿元的票房,这为网剧改编开创了先河,人们开始认识到网剧也可以利用大电影变现,将网络积累的粉丝转变成线下的观众。

2015暑期档上映的《屌丝男士》大电影《煎饼侠》取得了惊人的12亿元票房的佳绩。大鹏在《煎饼侠》开拍前就曾表示,“光是《屌丝男士》这个题目,电影票房最少值2亿元。”这个说法虽有争议,但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华语电影新焦点颁奖典礼上,网剧《屌丝男士》导演兼主演大鹏携其大银幕导演处女作《煎饼侠》亮相,摘得“年度最具网络热度IP”大奖,成功上演了一出网剧的逆袭。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注意到:

(1)不要过于高估网剧的影响力

网剧利用前期积累的大量忠实粉丝,后期推出相应的大电影,将圈住的用户数据直接变现,完成网剧的华丽转身,从这个角度看,网剧其实是一个大的粉丝沉淀池。网剧《万万没想到》系列空前成功,具有大量粉丝沉淀的优势,还有韩寒监制、王思聪站台的加持,最终虽然取得3亿元的票房,不但距离最先喊出来的10亿元目标相去甚远,超高的推广和排片以及点映1.2亿的票房以三亿票房结束显得也很尴尬,所以万万IP没有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反而还透支了粉丝的信任,甚至导致第四季的网剧点击也大不如前。

(2)不要忽略平台属性的不同

网剧笑点不少比较低俗,如今要走进影院必须通过审查,通过审查后的笑点还能不能吸引人?这也是个问号。不过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收紧审核线,要求网剧参考线下电影一样的审核标准,网剧创作也面临和线下电影创作一样的挑战。

微电影→电影

代表:《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这种类型的影片比较少,能拿来说说的也就只有这部《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了。《老男孩》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网络微电影,给诸多人带来怀旧的情怀和对梦想的坚持,时隔数年筷子兄弟坚持自己梦想也让自己的作品走上大荧幕,推出作品《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该片从剧本构思到完成拍摄耗时超过三年,除了沿用微电影中筷子兄弟的组合,选用的全是新的故事背景。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上映仅4天,就取得1.02亿元的票房成绩,《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传播量非常大,有大量观众是抱着给当年的《老男孩》微电影补票的心态入场观影的,但遗憾的是,这部分观众并没有成为口碑扩散力量,票房增速一路下滑,下线时票房共计2.1亿元。

如果说微电影版本所体现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让人感伤而又温暖人心的,这一优点并没能保持到电影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创作观念中,他们没有考虑微电影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院线电影体量,也没有考虑个人诉求和观众心理产生错位的时候究竟是自说自话还是彻底妥协。

话剧→电影

代表:《茶馆》《夏洛特烦恼》《满城尽带黄金甲》。

近年来,话剧舞台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把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或者已有的影视剧作品重新打造成话剧来吸引受众,获得电视、电影之外第三阵地的票房。这种深度解构、重建文艺作品,并以多种形态表现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最大化地挖掘作品的文艺潜力和经济价值。

获“2025年美国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的《欲望号街车》,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该片编导卡赞请了一位电影编剧对原作进行了电影化改编,拍摄的电影依然保存着浓厚的舞台味儿。《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导演根据话剧《雷雨》进行改编的,其保留了《雷雨》的故事架构以及人物关系,但仔细观看、分析后会发现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本身的蕴意也都有所改变。

超越《港囧》拿下国庆档电影票房冠军后,《夏洛特烦恼》票房已突破10亿元大关,凭借此片被广为人知的开心麻花,更是被誉为新三板未来的话剧第一股。在话剧市场一直稳步成长的开心麻花,手握22部原创话剧IP,成长空间一下子被打开了。

音乐→电影

代表:《同桌的你》《栀子花开》。

在《同桌的你》获得了惊人的4.5亿元票房后,金曲变身电影的现象突然风靡电影圈。音乐IP频频改编成电影应该算是中国电影界的又一个创举吧,欧美电影这种例子并不多见。

音乐是生命力比较长的内容,且最容易勾起回忆,比如《同桌的你》,在几代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情结。歌曲因为流传度广,大家耳熟能详,受众人群基数也足够大,可以省下很多宣传成本,而且会促进市场票房,可以想见音乐IP将会在未来几年成为国产电影的一大风景。

一首歌能否打造成为一部电影,歌曲与电影的结合度很重要。因为歌词创作很多都是截取了一个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加以延伸,所以用歌名再来当影视或舞台剧的名字,会让观众产生好奇心。《同桌的你》这一名字就决定了它的主题必然是一个校园故事,比如《最炫民族风》就未必适合拍成电影,因为实在不容易创作出一个贴近这首歌曲主题的故事。

纪录片→电影

代表:《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于2025年5月在央视首播,旋即被定位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的纪录片,它的叙述语言、镜头节奏,都是对过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该片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当时一种文化现象,刷新了此前国内所有纪录片的播放量。

拥有如此高关注度的IP,改编电影并不意外。《舌尖上的新年》大电影由《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任艺术总监,沈宏非、蔡澜、陈立任美食顾问,解说依然由李立宏担任,导演、摄影、作曲等原班人马悉数回归。原班制作班底的强势聚力,一方面确保了《舌尖上的新年》是《舌尖上的中国》最正统的血脉延续,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舌尖系列具有自己不可复制性的优势。

游戏→电影

代表:《生化危机》《古墓丽影》。

《超级马里奥兄弟》是任天堂公司开发并于2025年出品的游戏,最早在红白机上推出,有多款后续作品,迄今多个版本总计销量已突破5.4亿套。

2025年,同名改编而成的电影《超级马里奥兄弟》横空出世,也开始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游戏改编电影,虽说拥有强大的IP优势作为支持,可以为其带来诸多追随者,但依旧在市场中吃下败仗,也却充分说明了游戏改编电影是件非常难的事情。

互动性正是游戏和电影之间的本质差别,正如我们都明白“玩”和“看”所代表的不同,前者属于“互动参与”,后者只是“在旁观看”,这个差异给改编电影造成先天困难,将强剧情的影视剧变成网游相对容易,将更重互动体验的游戏拍成电影、电视剧,剧本就将成为第一大难关。

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未见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包括知名游戏《波斯王子》《寂静村》以及《古墓丽影》等游戏改编而成的影视大作,同样在IP效应火热的大背景下,票房成绩大多仅能收回成本。《生化危机》系列算是比较成功的,横扫影坛的票房成绩更是让该系列拍了5部,但就内容而言,剧情设定偏离了主道,顶着游戏的名字拍着毫不相干的电影,没有顾及游戏玩家的感受而遭到强烈抨击。目前最受关注的当然是《魔兽》的上映,游戏在全球风靡多年,电影有吴彦祖参演,有中国资本参与。但上映之路非常坎坷,时间一推再推。

截至本书成稿,成功跨入电影市场的游戏寥寥无几,电影的好看与否并不是市场的唯一标准,每一名玩过游戏的观众心中的那把刻度尺,情怀的羁绊对游戏电影化,到底是加分还是减分,都只有观众亲自看过之后才有体会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