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杭州共识:促进二十国集团功能地位提升

杭州共识:促进二十国集团功能地位提升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8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领导人峰会后,至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已经举行十届,正处在爬坡升级的关键节点。二十国集团诞生于危机。根据二十国集团诞生时的公报,二十国集团是一种非正式机制,亦即应对危机的论坛。针对这些难题,杭州共识提出了推动二十国集团机制转型的“中国智慧”。

杭州共识:促进二十国集团功能地位提升

从2008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领导人峰会后,至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峰会已经举行十届,正处在爬坡升级的关键节点。然而,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八年,共同的“恐惧感”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危机应对机制的二十国集团面临功能“衰竭”的挑战。但是,杭州共识大大提升了二十国集团的功能地位,有利于推进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清谈馆”向“行动队”转型,真正成为谋划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二十国集团诞生于危机。根据二十国集团诞生时的公报,二十国集团是一种非正式机制,亦即应对危机的论坛。这种危机应对机制的灵活性很高。在危机爆发的初期,传统国际经济组织法律章程、治理结构等约束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快速反映,而应对危机的非正式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应对危机的资源调动起来,快速反应,迅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信心。但是,危机应对机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一是它缺乏中长期议题和治理思维,容易被短期议题和突发事件干扰,也容易在危机后使议题泛化。二是它属于非正式机制,是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交流形成共识,再由各国去自觉落实,从而不具备强制执行力。三是危机应对机制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生,随着危机过去时间愈久,共同应对危机的共同恐惧感将逐渐减弱,危机应对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就愈加受到质疑。针对这些难题,杭州共识提出了推动二十国集团机制转型的“中国智慧”。

第一,为二十国集团设置中长期议题。杭州峰会上确立的“创新”“发展”“结构性改革”等都是中长期议题。其议程重心从过去主要集中于财政金融等问题扩展到可持续的、包容的经济增长方式与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社会民生问题上。[10]中国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成功引入二十国杭州峰会议程,使峰会第一次围绕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新行动计划。在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是二十国集团历史上首次在峰会上同时讨论跟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这些议题的引入,标志着二十国集团从讨论短期全球金融危机管理转变为从长远角度讨论世界发展问题。

第二,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在主题议题设置上,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投资和包容联动式发展等四大议题,体现了G20从关注短期周期性政策向长期结构性政策的方面转变。在成果共识方面,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达成的各种共识,通过的《创新增长蓝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结构性改革的有限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等成果也体现了二十国集团从针对短期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被动反应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向中长期规划和治理思维、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难题转型。[11]

第三,全面提升二十国集团机制建设,力争推动二十国集团由“清谈馆”转化为“行动队”,从而切实为二十国集团加强相关领域的合作提供保障。(www.daowen.com)

首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建立了一系列的专题工作组和相关工作机制。工作组是把政策从构想变成具体行动的中介,对落实会议文件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有工作组的基础上,杭州峰会建立了一批新工作组。例如,成立创新增长专题工作组,为二十国集团落实创新增长共识,推动持续关注创新议题创造条件;推动贸易部长会议机制化,成立二十国集团贸易和投资工作组,推动二十国集团在贸易投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倡议成立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追赃追逃研究中心、国际税收政策研究中心、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等实体机制。[12]

其次,制定监督落实的量化指标体系,努力对成员国形成一定的履约压力。例如,《二十国集团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确定了九个优先领域及八项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原则,还为检测改革进程建立了监督落实的量化框架和指标体系,对成员国国内开展结构性改革的情况提高透明度,从而形成一定的同行压力。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上,要求多边开发银行明确提出自己的基础设施投资量化目标,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对成员国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杭州共识的这些举措都有助于保持二十国集团相关议程的延续性,维护二十国集团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地位,将二十国集团从先前的应对危机、协调采取政策,引导到关注解决危机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上来,从而推进二十国集团长效治理的机制转型,提升它的功能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