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挥别沙河,生根新址——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后厂区去向

挥别沙河,生根新址——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后厂区去向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成都东郊工业区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这天,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那么,那些原在沙河两岸的一座座工厂,它们的最后去向究竟如何呢?前锋是被列为“东调”首批试点单位而搬迁的第一家企业,搬迁至成都市高新西区。生产基地迁往新都区,该厂所有的建材市场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就地发展。2003年5月28日,成发集团举行新厂开工奠基典礼。

挥别沙河,生根新址——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后厂区去向

在20世纪80年代,成都东郊工业区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工业基地。“占地16.4平方公里,汇集了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冶金化工建材等38个行业大类184个细类的工业企业,驻扎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53家,高等院校19所,拥有科研人员40余万人,产业大军近百万人,工业比重一度占到全市GDP的48.6%,工业生产总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5%,工业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超过60%。”[1]

成都东郊工业区在走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后的辉煌以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和全国各地老工业基地的命运一样,也开始步入困境,不仅辉煌不再,而且“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艰难,职工生活困苦。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使东郊‘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面貌脏乱,生态环境被污染……东郊已不堪重负,昔日东半城在挣扎中走向没落。至2000年,东郊区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70%以上,亏损近6000万元,大批企业举步维艰,不少企业破产。”[2]

成都东郊,这个昔日的城市郊区,如今早已发展成了中心城区。我们这个时代,必须处理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对社会矛盾,这是对城市领导者的必然要求。

2001年8月8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天,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到了2006年年底,通过历时五年的艰苦努力,基本完成了东郊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这年的12月27日、28日,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标明“东调”的基本完成:一是长2482米的东延线贯通通车,它连接东大街,穿过原来攀成钢的主厂区;二是作为东郊老工业基地的标志性建筑——原攀成钢厂区内6根超过90米的烟囱被定向爆破。

成都东郊工业集群化整为零,搬出了这个老工业基地。那么,那些原在沙河两岸的一座座工厂,它们的最后去向究竟如何呢?

我们还是择其要者而述之吧。

攀成钢

攀成钢公司是由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的,于2002年初启动迁建工程,将生产区搬迁至青白江区。2005年10月18日,总投资15亿元的340连轧管机组在攀成钢新厂区竣工并投入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攀成钢销售收入达到78亿元。

前锋无线电仪器厂

现名成都前锋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批电子仪器军工骨干企业,工厂原址在成都东郊的府青路。前锋是被列为“东调”首批试点单位而搬迁的第一家企业,搬迁至成都市高新西区。前锋在高新西区建成四幢现代化厂房,一处职工食堂和培训中心大楼,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前锋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筑了崭新的平台。

冶金实验厂

成都冶金实验厂最初只是成都量具刃具厂的一个炼钢车间。到搬迁改造前的2000年,总资产已达47525万元,负债22058万元。生产基地迁往新都区,该厂所有的建材市场和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就地发展。2003年1月组建成都成实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功转型为集生产、制造、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企业注册资本1.1亿元,下属十余家子公司

工研所

成都工具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工具科研开发机构,现在转型为科技型企业,改制为成都工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工具行业的龙头企业。工研所原址50亩土地通过转让的方式换了2600万元的搬迁改造资金,又以每亩5万元的价格在新都区购置了125亩土地修建产业化的基地,花园式新厂区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较2002年增加8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

新都机械厂

即420厂,现名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成发集团),是中央在川的特大型军工企业,也是东调中的第二家大企业,从一开始提出搬迁就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东调办的领导说:“如果420厂搬垮了,东调就宣告失败!”420搬迁的结果太重要了,它不仅涉及这个有着1.3万职工和近20亿资产的工厂的命运,也直接影响成都这个中国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形象。2005年12月6日,当420厂老厂区的地块终于拍卖成功的时候,成都市东调办的一位处长感叹道:“420厂的搬迁太典型了!东调搬迁企业所能遇到的各种问题,420厂全都遇到过,真不容易啊!今天才算是有了结果!”420厂的搬迁过程不仅一波三折,十分艰辛,而且堪称惊心动魄。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成发集团搬迁到新都区三河镇省级工业经济开发区内的大东村、二江村、长桥村。2003年5月28日,成发集团举行新厂开工奠基典礼。2005年,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现价工业总产值达到8.56亿元,比搬迁前同比增长18.6%,实现利润1847万元。

成都量具刃具厂

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始建于1956年,现名成都成量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成量集团占地406亩,2000年总资产56607万元,负债5199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91.84%。成量公司迁址新都区绕城路南一段199号,占地248亩,建成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这个主导产品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金、银奖,数控孔加工刀具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优秀企业,2011年又建立了四川省省级院士工作站。2011年,公司总资产达到11亿,销售收入近7亿元。

川棉厂

现名四川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川棉厂基础上组建的省属国有控股企业,是西南最大的印染企业。公司占地458亩,2000年总资产34409万元,负债13948万元。最高年产量达1亿米,最高年创汇1000万美元。2005年该公司改制成立四川川棉印染有限公司。2007年,公司迁至金堂县淮口镇成都纺织印染工业园。新厂区紧邻成南高速公路和成达铁路交通便捷。公司陆续投资2.7亿元,建成现代化厂房6万多平方米,拥有6条连续染色生产线、两条圆网印花生产线。

南光厂

其前身是晚清时期的四川机器总局,主要生产枪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708厂(国营南光机器厂、109信箱),主要研发、生产真空设备。2003年,企业改制为民营控股公司。2006年,工厂搬迁至龙泉驿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光明器材厂(www.daowen.com)

现名成都光明光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1956年筹建,1964年投产,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生产军民两用光学玻璃的企业。改制前,该厂占地654亩,总资产31亿元,员工4000余人。光学玻璃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拥有全球3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搬迁至龙泉驿区成都经济开发区。2009年,光明工业园区如期竣工,项目总投资4.9亿元,占地657亩。迁入新址后的光明光电再次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2012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7.17亿元,实现利润1.31亿元。

715厂

715厂(国营成都宏明电子厂、82信箱)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715厂于2000年完成改制,并发起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东调”企业中的盈利企业。已连续二十年荣获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公司系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的综合性新型电子元器件基地型企业。2006年被中国电子商会评为“中国电子产品最具潜力品牌”。公司不仅于2000年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而且还于2004年通过了GJB9001A-2001军工质量体系认证,并连年通过复查。

宏明电子被列为成都市第二批搬迁企业。2002年6月,宏明公司启动搬迁程序,2003年完成搬迁任务。在地处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羊区的蛟龙工业港、青羊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双新科创园,建成了三个分别占地100亩、32亩、108亩的生产工业基地。这三个工业基地在产品链上互为补充,形成8大门类8万个细规格的产品系列。这个经历了50年风雨的军工企业,以全新产业布局和发展态势呈现在世人面前。

719厂

719厂(国营成都新兴仪器厂、69信箱)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719厂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涅槃重生,轻装前进,脱胎换骨,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航天通信(集团)公司和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成的专业化军工企业,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通信和导航设备、电子产品及多层精密印刷电路板的研发制造。公司是航天系统星、弹、箭所需印刷板的定点生产厂家和首选单位,是我国最大的军用印刷板企业之一,神舟系列飞船上的相当一部分印刷板由该公司生产制造。

航天通信设备公司被列为成都市第七批搬迁企业,于2003年12月启动搬迁程序,迁往龙潭工业区航天路。2005年12月,新厂区竣工,新厂占地200亩。

773厂

773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106信箱)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20世纪80年代,红光厂已进入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行列,是成都市的出口基地企业。有黑白显像管以及玻壳、各种电子束管、电光源等14类300多个品种,30多项国家、部、省级优质产品,30多种产品销往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被批准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红光由此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工业总产值达1.8亿多元,工厂曾获得来厂视察的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并获得十年创新奖、金马奖、全国环境优美工程奖等部、局、省、市颁发的约200项光荣称号。1988年至1989年,红光厂兼并了三线建设搬迁单位原国营新光电工厂、国营庆光电工厂。1992年9月改制,成为成都市首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的股份制企业,在成都市开创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大规模融合的先河。

1997年,红光陷入“股票门”惊天大案,次年被中国证监会依法查处,红光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隐瞒重大事项,挪用募集资金买卖股票;上市以后,继续编造虚假利润,实际亏损额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股票案处理之后,红光分别被安彩集团和广东福地兼并重组。安彩集团成立了安彩成都电子玻璃有限公司,于2000年建成投产。

2001年10月8日,红光集团宣告破产。职工安置就业的问题,一度成为企业重组之前最大的难题。红光电子管厂从此烟消云散,只在建设南街的东侧原地留下了红光一区、红光二区、红光三区的宿舍小区。

784厂

784厂(锦江电机厂、107信箱)是雷达总装厂,是地处成都的两个国防工业总装厂之一,也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

成都“东调”开始的时候,该厂正面临着9亿多元的沉重债务问题,资产不明晰,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他们申请搬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厂是全国生产录像机的龙头企业,根据国家的指令计划贷款2亿元引进了录像机生产线,建成后仅生产了一两年,产品就更新换代了。利滚利的结果是欠下银行巨额债务。

“东调”开始时,成都周边区、县招商引资,都纷纷上门来邀请该厂去当地发展,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但该厂老厂区占地仅300余亩,卖土地的钱会被银行收回抵债。根据当时的级差地价,如果贸然搬迁,可能搬垮。等到有条件搬迁的时候,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调”有关的优惠政策没有了。于是,该厂暂时未搬迁。

970厂

亚光始建于1965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内迁厂,是中国第一批研制生产微波半导体器件及电路的骨干企业。亚光公司是被成都市列入第二批次的搬迁企业,是“东调”搬迁企业中的盈利企业。2003年11月5日,公司正式进驻东虹工业园。2007年,亚光公司又在高新西区实施“东调”二期工程,购了55亩土地,建设亚光微波设备生产基地。“东调”为公司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776厂

766厂(国光电子管厂、6信箱)位于建设路1号。国光是我国“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工艺技术的空白,该厂从国内第一只低噪声行波管开始,开启了我国军用微波管研制生产的新纪元。此后,变频磁控管、第一只千瓦级大功率连续波行波管、第一只栅控连续波行波管先后在该厂诞生。2000年10月,该厂成功改制为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9月,国光电气被成都市列为“东调”第二批搬迁改造企业,是“东调”企业中的盈利企业。该公司搬迁到设在龙泉驿区的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200.83亩。2005年9月,国光龙泉产业园竣工,为国光战略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国光对企业发展布局进行了大调整,生产单位集中调迁到了厂北区,建立了军品、民品两个生产研制基地;办公楼机关各处室迁到国光大厦,建立企业总部,形成了一个总部、两大基地的新格局。到了2012年,公司总资产接近7亿元,净资产达到4.3亿元,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目标。

745厂

745厂(国营西南专用材料厂、253信箱)位于建设路口对面二环路边,北边比邻719厂。745厂为苏联援建的北京电子管厂钨钼材料分厂,于三线建设时期迁到成都,组建为西南专用材料厂,是全国最大的军用钨钼丝生产基地。1994年,该厂改组为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成都市列为第六批次的“东调”企业,也是“东调”企业中的盈利企业。2003年7月,公司启动搬迁。该公司搬迁到两个地方:一处是搬迁到青白江工业园区,筹建成都虹波钼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2月建成投产;另一处,公司整体迁至设在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完成全部搬迁任务,当年投产。新厂区占地322亩。

通过土地置换,公司获得搬迁改造资金4.29亿元。有了钱,公司专门从德国引进了一套用于加工钼粉的全球顶级设备,一年可为公司带来至少几百万元的利润。2004年,公司又投资6000万元,建厂生产钼酸氨,并与日本联合材料株式会社共同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成都联虹钼业公司,专门生产钼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企业搬迁之后的三年时间,利润翻了7番,企业规模位列国内同行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