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概念

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概念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但是,在分析生产力具体由哪些因素构成时,却存在着“七要素论”和“九要素论”的争论。“七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和现代教育。后三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对生产要素概念和内容的认识。

生产要素的种类和概念

从一定角度来讲,生产要素分析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如何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以及生产要素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国内外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是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通常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第二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社会资源,通常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个解释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解释基本相同。第三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个解释多见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第四种观点是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因素时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细胞形态,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但是,在分析生产力具体由哪些因素构成时,却存在着“七要素论”和“九要素论”的争论。“七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信息和现代教育。“九要素论”者则认为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有九个,即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和生产管理。最后一种观点是我国经济界在解决企业兼并和产权转让等现实问题时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资金、土地、固定资产、物资、技术、信息、管理和经营权等。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中外经济学界对生产要素概念和内容的不同解释。第一种观点提出的是三要素,第二种观点提出的是四要素。这两种观点侧重于从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具体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基本上反映的是西方经济理论界较传统的认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新生产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研究与发展要素、规模经济要素和信息要素等)则未加以分析概括。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界对生产要素的解释,由于是从人类社会生产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条件的角度所下的定义,所以比较抽象。第四种观点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力构成情况进行了分析,虽然比较具体,但对于要素内容的概括有些宽泛,在理论渊源上与第三种观点有联系。第五种观点则完全是从实际经济活动过程的角度来概括生产要素内容的。后三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对生产要素概念和内容的认识。借鉴以上几种观点的长处,并结合对国际经济合作实际业务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应当把生产要素定义为:生产要素是指使具体的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生产要素通常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经济信息和经济管理等。其中,资本是指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形式最终投入产品生产过程的资本货物(指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和原材料等)和金融资产(指股票债券和借款等)。劳动力是指可用于生产过程的一切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劳动力与劳动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即人们在生产中付出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技术是指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技术要素的表现形态可以是文字、表格、数据、配方等有形形态,也可以是实际生产经验、个人的专门技能等无形形态。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下的矿藏和地上的自然资源。经济信息要素是指与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直接相关的消息、情报、数据和知识等。经济信息是经济运动过程中各种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反映,它具有可传递性、可再生性、可处理性、可贮存性和可共享性等特征。经济管理要素又称生产组织要素或企业家才能要素,它是指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对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自觉的控制,即通过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手段,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种类和数量上组成更为合理的结构,实现最佳效益生产。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决策和协调。(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