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扶贫联盟:促进劳务协作

以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扶贫联盟:促进劳务协作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社会组织提供广泛、精准的社会服务不同,以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扶贫联盟,则逐渐探索了一条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就业脱贫之路。而且,就业扶贫联盟实现劳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扁平化运作,有助于降低市场成本,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鉴于长三角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远多于上海,2018年6月5 号“长三角协调会就业扶贫联盟”成立。对此,就业扶贫联盟调整劳务输送策略,围绕劳务协作与当地政府、公安、医院等部门开展跨部门联动。

以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扶贫联盟:促进劳务协作

社会组织提供广泛、精准的社会服务不同,以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扶贫联盟,则逐渐探索了一条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就业脱贫之路。

1. 扁平化运作,促进健康高效的市场秩序

在劳务市场中,用工荒矛盾十分尖锐。如上石发展负责人所言:“光松江车墩这一块一年用工量就达到25 万到30 万左右,并且都是短工,长工不会短缺的,因为是企业自己培养。尤其是电子装配业,就是装手机电脑的,用工矛盾非常突出。”“(用工)企业出钱买人,拿三千,最高的时候今年涨到一万四。送一个人头就掏这个钱,保证三个月”,然而真正的打工者往往拿不到这笔钱,“钱被黑中介抽走了”。

基于已有的东西劳务协作经验,2018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牵头筹建了“上海合作交流就业扶贫联盟”,由合作办指导,市场化运作,该联盟归口于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企业服务处。就业扶贫联盟发起的初衷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上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匹配度不高,要想把当地劳动力有序规范地转移到工作岗位中去,要积极开发务工人员的价值,并与当地劳务公司紧密合作,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建立数据库,形成劳务输出基地,促进就业扶贫。

同年初,上海市又与贵州遵义协作筹建成立“沪遵(两地)就业扶贫联盟”。该联盟在贵州省赤水、习水进行试点。就业扶贫联盟在县市设联络处,街镇设工作站,村设工作组,遍布二十四个村。发起成立“就业扶贫联盟”的上石发展在贵州赤水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是“百村实业”,还有一家是“贵州沪遵劳务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凡是来自遵义的务工人员,通过‘沪遵劳务’这个公司,在当地缴纳五险一金后进行转移就业”的就业扶贫新思路

企业将市场上被劳务公司不应当抽走的费用用于劳务输出地,这样的举措规范了行业资金的用途,推动了健康的市场秩序的形成。一是有助于提升务工者的安全感,降低流失率;二是在发展专业化劳务技能村的基础上,进行村貌改造,将行业资金用在“刀刃”上。“当村里给厂输送到200 人的时候,为村稍微做点贡献,改变村容村貌,比如造桥修路等,这个好多企业都愿意参与。”加入就业扶贫联盟的企业倡导“为工友服务”“不多拿企业在政府补贴上的一分钱”,而是通过用工企业支付服务费“从市场上赚钱”。就业扶贫联盟“引导企业不要走那条拿钱买人的路”,这样的平台有助于促成健康的市场秩序。

而且,就业扶贫联盟实现劳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扁平化运作,有助于降低市场成本,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目前,就业扶贫联盟正在整合用工企业,利用此平台对接优质企业的用工需求。鉴于长三角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远多于上海,2018年6月5 号“长三角协调会就业扶贫联盟”成立。该联盟具有较严格的准入机制,要求加入联盟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后勤保障,即为建档立卡贫困务工人员解决饮食、住宿等生活保障问题,免去其后顾之忧。根据用工市场的实际需求,就业扶贫联盟有针对性地开发“保洁事业部”,专门向东航、万达等大型企业输送务工人员,并尝试培训开发专业挖机团队、烹饪部和电子装配业方面的务工人员,避免了劳务输出地盲目培训的弊端。

2. 扎根村支两委,发展“一村一技”(www.daowen.com)

就业扶贫联盟通过扎根于“村支两委”,发展“一村一技”,建设专业化劳务技能村,由此打造“抱团”转移就业的富民工程。就业扶贫联盟中的用工中介企业派员工深入对口援建贫困县各村,在村支两委的协助下进行本村劳务人员的统计,继而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就业扶贫联盟的工作人员在村部完成数据统计后,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分两个层面进行引导:不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鼓励其参加“一村一技”的培训;愿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宣导和体检后,安排转移就业。

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就业扶贫联盟的主要企业成员赴云贵等劳务输出地调研发现,外出务工者在外一年有效打工期往往不到九个月,他们在不同的企业中流转,中间存在不少空档期。而且,当地外出务工的途径往往是“亲带亲”“邻带邻”,缺乏组织性。针对此情况,就业扶贫联盟打造“一村一技”专业化劳务村,务工人员返乡后仍可通过就业扶贫联盟这个平台重新回到原先工种的岗位,这样既能及时回应用工企业的需求,又能实现劳务资源的稳定和有序管理,从而降低组织成本。例如,“每个公司的淡季跟旺季肯定是两样的,我们在淡季时让那批人到旺季的厂里去,让他们时刻保持安定、稳定的收入”,以此形成了灵活就业模式。

3. 跨部门合作,建立外出务工的基本准入机制

只靠就业扶贫联盟的领头企业和上海市当地政府的联动还不够,务工人员到达输入地后,容易出现身体素质、行为规范等不符合用工方要求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工厂主要招收特殊工种,不适合有职业病高风险的工人应聘。对此,就业扶贫联盟调整劳务输送策略,围绕劳务协作与当地政府、公安、医院等部门开展跨部门联动。具体做法是,先安排报名外出务工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和体检,再安排集体来沪。通过体检,将不同身体素质的建档立卡人员与不同要求的用工企业相匹配;同时筛查出那些不适合就业转移的人员,例如有重大疾病更应接受医疗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如上石发展的负责人所言,“70%的工作要市场化运作,否则不长久”。

4. 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务工者的组织性和动力

鉴于劳务输出地扶贫办、就业局已有较为完整的就业培训课程,上海的“就业扶贫联盟”送到劳务输出地的培训主要包含已有培训不常涵盖的三方面:一是结合市场的用工需求,提升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帮助农户提前了解城市生活,例如城市交通规则与交通安全、公共设施的使用、上班考勤制度等;三是简介即将从事的工作行业。通过这些培训,力图做到劳务输出有组织,务工人员有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