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留绿情: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规划

南留绿情: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规划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10月,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市农林局编制《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10年。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2000年,国家林业局下发《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原则规定》。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因

南留绿情: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规划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1987年8月,按照林业部统一部署,市农业局编制《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1988—2000年)》,规划期限为1988—2000年。2000年10月,根据国家林业局要求,市农林局编制《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2010年。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1988—2000年) 1983年起,为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市政府把沿海防护林工程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987年8月,按照林业部统一部署,市农业局编制《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1988—2000年)》,将沿海防护林工程扩展到沿海6个县区(宝山、川沙、南汇、奉贤、金山、崇明)和15个国营农场,全面启动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规划提出,到2000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达到3.31万公顷,净增面积1.96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面积达1.72万公顷,占52%,经济林面积达1.41万公顷,占42.6%;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20万立方米;防护林规划体系使农田受益面积从现有4.8万公顷增加到16.67万余公顷。

1988—2000年,上海全市共建成基干林带1 800公顷,基干林带实施幼林抚育7 200公顷次,168.9千米大陆海岸基干防护林带实现合拢。至2000年,基本实现规划目标,形成点、线、面、网、带、片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综合发挥的沿海防护林体系,有效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2001—2010年) 2000年,国家林业局下发《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原则规定》。10月,市农林局编制《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提出以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规划执行情况为基础,以优化林种结构,加速沿海一线绿色屏障、区内水陆骨干通道两侧防护林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幅度增加有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核心,最大限度发挥体系综合功能和效益。规划区海岸岸线总长508.23千米(1987年编制一期规划时为471.7千米,10年间由于长江泥沙淤积和不断围垦造田,实际岸线扩张近4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200.25千米,占39.4%,三个岛屿海岸线长307.98千米,占60.6%。

规划提出,2001—2010年,规划人工造林面积3.01万公顷,包括一般造林2.51万公顷,占83.4%,重点工程造林0.5万公顷,占16.6%。重点工程建设规划营造试验示范林0.34万公顷,营造沿海基干林带0.15万公顷(一期营造的部分残缺基干林带的更新改造0.01万公顷),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安排在崇明县、南汇区和浦东新区。规划营造防护林1.35万公顷,为人工造林面积的44.7%;中幼林抚育2.47万公顷次。

2001—2010年,上海林业抓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沿海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建设,全市林业建设共投入资金45.7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3.97万公顷,其中建设各类防护林2.08万公顷、经济果林1.89万公顷;实施中幼林抚育26.67万公顷次和低效林改造0.11万公顷,推进公益林和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0.51万公顷,在林果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使用果实专用套袋3.33万公顷次;完成“四旁”植树500万株。到2010年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9.9万公顷,森林面积7.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生态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沿海防护林面积达4 018.62公顷,510千米沿海岸线宜林地基干防护林基本合拢,成为上海沿海地区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条件的绿色屏障。主要河道、道路两侧廊道防护林框架基本形成,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杨行水库、宝钢水库等水源涵养林,以及上海化工区、吴淞等工业区周边污染隔离林基本建成。各类防护林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发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市造林绿化规划】

上海市造林绿化规划分为两期:一期规划期为1989—2000年,二期规划期为2001—2010年。1989年市农业局编制《上海市1989—2000年造林绿化规划》。

上海市1989—2000年造林绿化规划 1989年,根据林业部《二〇〇〇年我国林业发展规划纲要》,市农业局在原编制的《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基础上,编制《上海市1989—2000年造林绿化规划》,同年8月征求市计委、建委、农委、市绿化办的意见,10月21日经市政府副市长倪天增、市委副书记倪鸿福审阅同意。规划提出在逐步完成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同时,按照南方平原县绿化标准,以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为重点,以短养长发经济林和花卉生产,开展县属城镇绿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一个城市周围的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造林绿化综合工程体系。

规划提出,到2000年,在保护好现有的林地和林木的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进一步调整林业结构,向多林种、多树种发展,到20世纪末,有林地面积发展至3.32万公顷,“四旁”树木发展至4 000万株,城市中城镇绿化覆盖率增加至2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0%。

在规划期,大力发展农田林网及“四旁”绿化,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发展至1.58万公顷;积极进行沿海、沿江防护林建设,加速营造护岸护路林,林地面积发展至3 400公顷;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根据栽培历史和生产基础,经济林以提供优质鲜果为主,使之形成较为集中的生产基地:桃主要分布于南汇县,梨主要分布于南汇、川沙县,柑橘主要分布于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岛,葡萄主要分布于嘉定县,桑以金山、崇明两县为主,经济果林生产基地发展至1.08万公顷(主要扩种于不宜种粮的土地);积极开展城市城镇绿化建设。

1989—2000年,规划实施的县区以加快森林培育,突出生态建设为目标,构筑造林绿化大框架。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原则,以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和淮太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面上造林绿化,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林业结构,以林业生态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集中成片造林,加快推进郊区平原绿化达标步伐。1995年,市政府办公厅批转市农业局《关于加快实现上海郊区平原绿化步伐的意见》,明确规定市郊各县区实现平原绿化的目标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1996年,受市政府授权,市农委与郊区3区6县和浦东新区政府签订平原绿化达标责任状,市郊各区县层层分解绿化建设指标任务,开展以平原绿化达标为主要内容的绿化竞赛活动,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和“四个一”(河、路、镇区、农业示范区)等绿化重点工程建设。至1995年7年间,上海人工造林9 313公顷,超计划完成4.8倍;全市有林地面积净增7 200公顷,比计划增加4.1倍。到2000年,郊区10个区县全部达到国家林业部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0%,全市林地面积2.2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33.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17%。

2001—2010年上海市造林绿化规划纲要 2001年3月,市农林局按照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组织编制2001—201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在总结一期规划执行情况的同时,组织编制《2001—2010年上海市造林绿化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5.5万公顷,新增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四旁”树木保存数为8 500万株;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0%;集镇绿化覆盖率达25%。到2010年,有林地面积达6.8万公顷,新增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四旁”树木保存株数达1亿株;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5%;集镇绿化覆盖率达30%。

2001—2010年,全市人工造林3.97万公顷,“四旁”植树500万株。到2010年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9.9万公顷,森林面积7.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生态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详见本书第九章 法规规划与标准 第二节 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

【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海片规划】

1991年,市农业局编制《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海片规划》,分为两期,一期规划期为1991—2000年;二期规划期为2001—2010年。

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海片规划(1991—2000年)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遭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市农业局按照林业部《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编制《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上海片规划》(以下简称《上海片规划》),列入工程范围的有松江、青浦、南汇、嘉定、闵行等5个县区,总面积2 777.53平方千米。1996年,根据林业部《总体规划》要求和上海执行情况,对《上海片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项目区区划、“九五”建设规模和进度等内容予以补充调整。为加强对工程的宏观调控、技术指导和实施集约管理,将列入工程范围的5个县区划为沪中、沪西、沪北等3个小区。

规划提出,根据林业部《总体规划》,上海的工程总量为1.49万公顷,“八五”期间任务为1.07万公顷,占工程总量的71.8%,“九五”期间任务为0.42万公顷,规划营造经济林0.07万公顷,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品质,调整树种结构,发展名特优新品种;营造防护林0.35万公顷。至2000年,规划区有林地面积达到0.93万公顷,“四旁”树木3 000万株,农田林网控制率70%、河道宜林段绿化率85%、森林覆盖率8.7%。

1996年,林业部启动淮太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试点示范建设以后,上海以松江区(全国首批十三个试点示范县之一)为重点,全面推进流域工程造林绿化建设,4年间营造油墩港和西大盈港防护林20公顷、淀浦河和黄浦江两大水系护堤岸林177.6千米173.3公顷,完成“四旁”植树2 225.13万株,成片造林2 118.08公顷。截至1999年年底,5个工程区“四旁”树木保存数累计2 183万余株,有林地面积1.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43%。

淮河流域上海市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二期规划(2001—2010年)2000年10月,市农林局在总结一期工程的同时,编制二期规划(2001—2010年)。

规划提出,2001—2005年,计划新增林地1.78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0.27万公顷,低质低效林改造0.2万公顷。2006—2010年,计划新增林地0.09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0.16万余公顷。按照上海市“十五”林业发展规划,规划区域形成以“点、线、面、环”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框架,达到“多元集聚、多面开敞、效能综合”的总体布局。围绕“绿色通道”“绿色楔面”“绿色园区”“绿色产业”推进6项工程:绿廊工程,完成318国道、沪杭高速、沪宁高速两侧各50米绿化带,完成连接外省市干线道路和部分区县干线道路的林带建设,建设流域内市级河道两侧各30米护堤岸林。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工程,该工程作为流域治理工作中的主骨干工程,在2000年已启动建设闵行区塘湾段的基础上,到2005年建设完成30千米长,两侧宽100米的林带,2010年前,全线建成。名特优果品建设工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发展一批千亩以上的出口蜜梨、设施葡萄、枇杷等名特优果品基地;引导农民利用宅前屋后发展以果品为主的庭院经济,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千亩苗木基地工程,在完成嘉定马陆千亩苗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在流域内再建3~5个,加快新树种的引种、驯化、繁育,提供优质绿化苗木;适时进行综合开发,成为市民观光、旅游度假的休闲场所。速生丰产林工程。镇村绿化建设工程,根据乡镇区域布局的调整,实施一镇一园及环镇林、环村林建设。(www.daowen.com)

2001—2010年,上海持续推进沿海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建设,全市人工造林3.97万公顷,“四旁”植树500万株。到2010年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9.9万公顷,森林面积7.9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生态网络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各类防护林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减轻江苏、浙江两省洪涝灾害,改善沿线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工农业生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详见本书第九章 法规规划与标准 第二节 规划 二、专项规划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 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建设工程规划。)

【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

2001年9月市政府专题会议后,市规划局会同市绿化局、市农林局以及市计委、农委、建委,结合市绿化局编制的《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市农林局编制的《上海市林业发展规划构想》等编制《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2002年1月23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市领导听取汇报并对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此后,市规划局、市绿化局、市农林局对规划做了修改和完善。2月10日上报市政府审批。3月12日市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市域绿化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至2005年,规划建设浦江等大型片林以及以各级城镇为依托的若干小型片林,形成森林组团,总面积约1.82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总面积3.31万余公顷;沿海防护林、污染隔离林等大型林带,总面积约0.6万公顷。至2020年,增加“四旁”树木6 000万株,新增林地约10.79万余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至2010年年底,郊区建成大型片林16块,区域面积0.78万公顷,造林面积0.55万公顷。郊区生态公益林面积6.75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面积(沿海防护林、通道林、水源涵养林)3.48万公顷;特用林面积(污染隔离林、生态片林、风景林)3.27万公顷。全市“四旁”树木3 213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12.58%。

【上海城市森林规划】

2001年下半年起,为推进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根据上海确立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按照“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的工作思路,市规划局会同市农林局共同组织编制《上海城市森林规划》。2002年1月,市政府与国家林业局签订开展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合作备忘录,启动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课题研究并列为市科委重点科研课题。成立以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江泽慧为顾问、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为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课题领导小组。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教授彭镇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永昌,市农林局局长陈文泉为总课题负责人。至年底,分别完成总课题和5个分课题的研究报告,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编制《上海城市森林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规划按照“生态城市、绿色上海”发展目标,借鉴《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课题成果,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林网化”与“水网化”为基本理念,注重城市森林与中心城区公共绿地相结合,城市森林建设与郊区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城市森林与城镇发展相结合,城市森林与水系、路网等基础设施相结合,结合上海重大产业布局,提出全市森林布局以沿海防护林和部分自然保护林为生态前沿,以大型片林、廊道林带为生态腹地,基本形成沟通城郊、环抱中心城“二环十六廊、三带十九片”上海城市森林空间布局结构,构成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这是上海林业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划定绿线、确定总量的全面规划。2003年8月20日,市规划局会同市农林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建委、市绿化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部门,召开规划成果评议会,取得一致意见。9月,市规划局、市农林局将规划上报市政府审批。11月,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上海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

规划提出,到2007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0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到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3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2003年11月起,上海滚动实施三轮上海林业建设三年计划,把造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安排资金,明确政策,确保林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规划提出的林网化与水网化相结合的理念,上海林业建设更加注重布局的均衡性、功能的多样性,特别是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通道防护林、污染隔离林、大型生态片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初步构建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框架。到2010年年底,全市森林面积7.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58%,分别比2004年增加2万公顷和3.1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林地1.2万公顷。经评估,全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29 299.8万立方米,固土297.1万吨,固碳45.6万吨,释氧110.5万立方米,吸收污染物1 231.2万吨,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达到74.4亿元/年,有效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改善广大市民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林业发展三级区区划】

2008年5月,依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大纲》《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二级分区方案》和《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区划办法》,市林业局编制《上海市林业发展三级区区划》,根据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合理分区和布局的要求,区划以生态优先、生态恢复和治理为重点,建立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现代林业空间布局,为各级政府推进林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结合上海实际,将全市划分为4个三级区:崇明岛屿湿地保护、沿海防护林区,沪西水源涵养、风景林区,沪中北城市环境保护林区和沪东南沿海防护林、果树林区。

崇明岛屿湿地保护、沿海防护林区 区划提出,森林旅游休闲业,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年产值2 000万元;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森林旅游年产值4 000万元;到205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森林旅游年产值6 000万元。经济林水果业,到2010年,新建经济林22公顷,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到2020年,再新建经济林60.67公顷;到2050年,新增经济林73.3公顷。林木种苗花卉业,到2010年,新增苗木花卉基地300公顷,实现苗木花卉产业产值3 000万元;到2020年,再新增苗木花卉基地400公顷,实现苗木花卉产业产值4 000万元;到2050年,新增建设苗木花卉基地500公顷,实现苗木花卉产业产值5 000万元。

沪西水源涵养、风景林区 区划提出,根据区域特定条件、城市性质、布局结构,通过合理布局、完善系统,达到指标先进,群落多样,兼顾景观、生态双重功能的要求,形成都市绿化圈环抱,绿色通道相连,形成“林园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联”的城郊一体,能充分发展该区特色风貌的城市森林系统。到2010年,初步建成城市森林框架,森林覆盖率达到10%左右,林业产业达到13亿元;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2%左右,进一步增加大型片林和主干森林廊道,形成较完善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景、林水一体的城市森林体系,林业产业达到18亿元;到205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5%左右,形成以生态廊道为框架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系统,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业产业达到29.56亿元。

沪中北城市环境保护林区 区划提出,根据“环、楔、廊、园、林”总体布局,坚持绿地、林地布局的均衡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原则,“十一五”期间推进建设“一环一区,多核多廊多带”相结合的绿化林业布局结构(一环:外环生态专项建设;一区:世博园配套绿化;多核多廊多带:中心城区继续推进大型绿地建设,消除500米服务半径绿化盲区;建设一纵二横绿化景观带)。郊区重点推进一城九镇绿化建设;实施污染隔离林、道路景观林、村宅庭院绿化建设等。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到10.8%,2020年达到11.5%,2050年达到12.0%。

沪东南沿海防护林、果树林区 区划提出,森林旅游休闲业,201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7 300万元。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1亿元。205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1.8亿元。花卉业,2010年,建设花卉基地3 000公顷,实现花卉业产值5.4亿元。2020年,新增花卉基地1 500公顷,实现苗木花卉业产值8.3亿元。同时实现花卉产品生产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制成花束。2050年,建设花卉基地3 000公顷,实现花卉业产值11.6亿元。水果业,2010年,经济果树林面积在8 546公顷基础上,扩大至8 900公顷,年产量达到20.3万吨,年总产值达11.3亿元。2020年,新增果树林面积100公顷,年产量达到24.4万吨,年总产值达17.4亿元。2050年,年产量达到26.8万吨,年总产值达24.3亿元。陆生野生动物繁育,2010年年产值达到94万元,2020年达到144万元,2050年达到202万元。

【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

2010年9月起,市林业局与市规划国土资源局联合开展《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

规划提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确定的到2015年全市林地保有量达到11.47万公顷,森林保有量达到9.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发展目标。衔接《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到2020年全市林地保有量达到13.41万公顷,森林保有量达到11.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控制目标:不断增加林地数量,提高林地质量,优化林地结构和布局,增强林地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为上海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规划还提出5项基本任务:严格保护林地,确保林地规模稳步增长;以“四类”林(即沿海防护林、通道林、水源涵养林和污染隔离林)建设为核心,确保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优化结构布局,实施林地分类、分级管理;创新管理制度,形成林地保护利用新机制。上海首次在规划层面确立林地的地位,为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1年年底,规划报经国家林业局审查同意。2012年1月19日,市政府批准实施,并明确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表9-2 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主要规划指标情况表

说明: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