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合作,促进全面发展

加强合作,促进全面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指导帮助浙西南山区建立健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认证、标识、全程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发展。支持省级和杭州、宁波等市三甲医院与浙西南山区的医院建立长期良好协作机制,创新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深化百村结对计划,扎实推进消除经济薄弱村工作,到2019年年底,全面消除浙西南山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 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加强合作,促进全面发展

(一)提升特色生态工业。浙西南山区要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要与结对市、县(市、区)开展产需对接、产用结合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帮助培育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兴产业。鼓励26 县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认定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做强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浙西南山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培育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培育力度,适当降低26 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评选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指导帮助浙西南山区建立健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认证、标识、全程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发展。经济强县要引导相关企业到浙西南山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和省级大型展会、营销网络和互联网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提高浙西南山区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浙西南山区的农、林、渔业资源和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依托传统村落和民俗风情遗存打造一批农家乐(渔家乐,下同)和精品民宿,构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探索创新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的金融、人才、土地等要素政策,加快完善乡村交通、停车场、厕所及污水处理和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民闲置宅基地,以自办或出租、联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在符合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使用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新建住宿、餐饮及旅游配套设施。经济强县要帮助26 县开展农家乐、民宿产业的规划建设、人才培训、客源引导、营销策划、品牌打造等,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与山区生态资源有机结合,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规范发展。加强宣传推介,积极打造农家乐、民宿特色村、专业村与城市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协作结对的品牌载体,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到浙西南山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设立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杭州市、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孵化园与结对县(市、区)建立合作关系。经济强县要引导优秀创投企业、团队参与26 县创业投资发展,鼓励26 县与结对经济强县共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深化人才引育合作,建立高端人才共享交流平台,引导高端科技人才为浙西南山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服务。

(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双下沉、两提升”政策,加大选派省内医疗机构骨干医生到浙西南山区工作力度,组织浙西南山区医生到杭州、宁波等市学习进修。支持省级和杭州、宁波等市三甲医院与浙西南山区的医院建立长期良好协作机制,创新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深化医疗改革,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到2022年,实现26 县县域范围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对下沉基层服务满2年的城市医院医师,业绩突出的可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聘用到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对下派到医疗联合体管理人员,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可优先提拔任用。(www.daowen.com)

(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要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师交流培训力度,组织省内高校和优质中小学校轮流选派优秀教师到浙西南山区工作或开展培训,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先考虑。鼓励结对市、县(市、区)开展校际结对、联合办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帮扶合作。在安排省级教育转移支付时,尽量向山区县倾斜。进一步增加26 县本科定向招生计划。加大对一线农村地区教师职称评审上的倾斜力度。

(七)强化就业创业帮扶。完善山海协作培训就业创业机制,帮助浙西南山区提升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搭建省内劳动力余缺调剂服务平台,重点引导浙西南山区劳动力通过培训有序向沿海大中城市转移,省里根据服务情况给予资金扶持。指导26 县建设或提升一批大学生创业园、文化创意中心、农村电子商务孵化园等创业基地,对提供孵化服务的创业基地可按实际孵化成效给予资金扶持。

(八)促进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深入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创新结对帮扶政策,深化省领导联系26 县制度、农村指导员制度,加大省直部门结对团组帮扶力度,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深化百村结对计划,扎实推进消除经济薄弱村工作,到2019年年底,全面消除浙西南山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 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