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栖小镇:中国产业文化的新地标

云栖小镇:中国产业文化的新地标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的云栖大会以一种特别人文的方式奠定基调,小号独奏的悠长、深沉、悲伤又充满慈悲与力量感染着我们。这些大会小会,云栖科技博悟馆、百草园、云栖下午茶、云栖techday、淘富成真几百场的活动是云栖小镇创新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写照。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即使不是为了云栖大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云栖驻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是中国产业文化的一个新地标。

云栖小镇:中国产业文化的新地标

乔布斯曾问可口可乐前总裁斯卡利:“在剩下的人生中,你是想继续卖糖水还是想和我一起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不同,从来不是某一家公司的壮志雄心,它是每一个科技推动者的使命。云计算正在为各行业、各领域带去革命性的改变,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与推动者,身处其中的云栖人在满怀激情的同时,也体会到强烈的使命感

“做成了是远见,做不成就是胡扯。”2013年以后的几年中,这句话就是悬在云栖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去拥抱变化,但勇气从何而来?有人说是因为“相信”。的确,在走访中,我们无数次从创业者口中听到了这个词,这个词也见证了王坚博士和云栖小镇对核心技术的直觉和坚信。但我们更愿意认同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不确定性中,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踩几个坑,但我们能保证每一个坑都不是白踩的。”

2016年2月,云栖小镇作为产业先导型城镇化的代表,在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发布会上向全国做了经验介绍。云栖小镇将自己的产业发展经验总结为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即打造草根创业者创新创业平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平台,由此问鼎科技和人才的制高点。其中“黑土”一词,不仅代表稀少、有营养,也暗含了这里有很多失败的苦涩沉淀。

云栖小镇凝聚人的不是对于“成功的渴望”,而是对于“未知的向往”。

在小镇的林荫路边,竖着一个不动的雕塑,这背后却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大巴山位于中国西部,东西绵延500 多千米,故称千里巴山。远在深山里的一个铁路工人通过自学阿里云的云技术,成功破解了困扰铁路施工多年的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给阿里云发了一封问题邮件,没想到的是,这封邮件让王坚博士和他的团队专门赶到了巴山。在一条长达30 千米的隧道里,吴磊打开手机,向王坚展示自己创建的系统。这件事情感动了很多人。在云栖大会上,这位叫吴磊的铁路工人走上了舞台,他说“无论是在大山里,还是在云计算研发中心,我们对创新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追求、坚持和云栖小镇的勃勃生气在本质上是类同的,那就是人类对创新的不懈努力。”今天,这个他和其他铁路工人花了30 多个小时运来的“巴山鼎”雕塑,成为了云栖精神最真实的诠释。

如果不是因为云栖大会,云栖会展中心只是一个大型的文体中心。有人说,为什么不引入一家会展公司把它运营起来,这里边的收益和成效也一定不会太差。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面临“舍与得”的考题。追求远方的道路上,诱惑重重。云栖锚定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像阿里云副总裁李津说的,创业者真正想要的是“有温度的配套”。因为这样的温度中积蓄着强大的势能。

今天,中国复兴之路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产业和技术如何发展提升之路。杭州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已经站在了世界瞩目的位置上。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如何把杭州的产业向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唯有创新。(www.daowen.com)

这种创新发生在实验室里,发生在流水线上,同样发生在咖啡馆、在跑道上,在“云栖竹径”的天大地大与自由生长中。如果说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生命力,那么特色产业的生命力又是什么?

这几天,无论是转塘、滨江还是杭州城区,大大小小的宾馆酒店都被来自全球各地的年轻人占满。一个城市的酒店服务业会因为云栖大会而受到考验,估计这是很多人之前没有想到的。年轻的活力已经在云栖的角角落落开始蓬勃涌动。

2014年,商圈网络创始人虞洪强还是浙江大学的一名老师,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云栖大会,他说:“我真的被现场的氛围震惊了,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记得5年前现场就稀稀拉拉8 位外国朋友,但是现在参会人员遍布五大洲80 多个国家,而且他们开始上台演讲,深度参与到这个‘中国技术’的舆论场中。”李津亲历了云栖大会从露天菜地到如今星光璀璨的蜕变。如今,它已不仅仅是杭州每年一次的大事件,更是全球三大技术峰会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创造被集聚在这里,音乐节和彩虹跑等围绕云栖大会IP的延伸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这已经是一场可以“玩起来”的技术盛宴。

2017年的云栖大会以一种特别人文的方式奠定基调,小号独奏的悠长、深沉、悲伤又充满慈悲与力量感染着我们。尽管“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方向之一,但人类更加拥有开创的智慧。无论新技术怎样发展,都将回归“人文”本身,更加关注怎样更好地服务于人,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也因此,今年5月25日,同样在云栖,一场“撕掉标签”的云栖2050大会,未来感的前沿科技,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科技感爆棚的体育新体验轮番上演,这场汇聚了2 万人的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热爱科技的青年。他们用自己的创意、知识和热忱实践了“科技未来属于年轻人”这句话。

这些大会小会,云栖科技博悟馆、百草园、云栖下午茶、云栖techday、淘富成真几百场的活动是云栖小镇创新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写照。这是超越了所有物质支撑而形成的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我们需要梦想在现实中妥协、放弃、磨砺了很多次之后,还有一种力量温暖心灵,文化就是这种力量。我们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即使不是为了云栖大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云栖驻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是中国产业文化的一个新地标。

(作者:朱言 赵路 郑少曼 冯涛 原载2018年9月18日《浙江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