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协调模型

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协调模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域空间功能的协调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的改变必将引起其系统内部地域空间布局的变化。然后采用超效率DEA-BCC模型分析有效评价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超效率DEA-BCC模型在超效率CCR模型中多加了=1的约束条件,使得规模效益可变。

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协调模型

1.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协调的内容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是新时期城乡建设用地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就其具体的内涵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与结构的协调

在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背景下,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数量上将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势必要求一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作为保障,但同时又受到18亿亩耕地保护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互动、协调好城乡建设用地系统内部的数量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要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的减少相挂钩,从而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整体系统的稳定与协调。在这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对农村居民点闲置、荒废土地的整理和将分散农村居住区进行归并来实现。而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引起城乡建设用地系统内部结构的改变。

(2)地域空间功能的协调

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的改变必将引起其系统内部地域空间布局的变化。对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归并可实现农村居民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对集中,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点规模经济的产生,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来散乱的布局形式,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目的。与此同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在有了量作保证的前提下,政府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城镇规划建设和空间布局。

(3)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建设用地闲置,废弃的现象,再加上传统的农村居民点散乱的分布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居民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以及对分散居民点进行归并,既可以减少农村居民点土地资源的浪费,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效率。而城镇建设用地则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了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2.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协调模型

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协调主要从城乡土地数量与结构、地域空间的功能发挥以及土地利用效率三个层面来进行考察。其中,土地数量与结构的转换主要通过城乡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地域空间功能协调通过主体功能而实现,而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则可以通过效率分析模型进行评价。

(1)数据包络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由Charnes A和Cooper等人于1978创建的一种非参数的统计估计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可以从投入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来进行效率评价。

(C2R模型)

(BC2模型)(www.daowen.com)

上述模型中λ代表对偶变量,代表各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TE”即耕地实际产出与可能最大产出的比值,∂代表各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值“PTE”,即各投入要素的利用程度,C2R模型计算得到技术效率及投入、输出松弛变量(S+、S-)BC2模型计算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SE代表规模的发挥程度)、规模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TE=PTE*SE。

由于C2R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单位在0到1之间,为获得样本技术效率排名,在原计算基础上使用超效率测算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超效率DEA模型的基本原理与DEA模型相同,不同的是在进行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时,将第j0个决策单元产出投入之比小于等于1的约束去掉,使第j0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被其余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替代,即将第j0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而传统的DEA模型是将其本身包含在内的。通过超效率DEA填补C2R不能全排序的缺陷,对全部样本进行效率值自然排序。

然后采用超效率DEA-BCC模型分析有效评价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超效率BCC模型数学形式如下:

超效率DEA模型认为任何效率值超过1的评价单元都存在有效需求。比如,一个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超效率值为1.2,表示这个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投入再增加20%它的相对效率仍然是有效的,这个时候它的效率值刚好达到1,效率状态最佳。而对于超效率值小于1的评价单元,也就是无效的评价单元而言,其值与综合技术效率评价值相等,说明现有的各项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耕地利用效率反映的是在利用耕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各要素得以有效利用的实现程度,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本质是生产过程中的各投入产出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程度,因此参考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己有研究有益于选取更加全面、科学的耕地利用投入产出指标。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发现耕地利用效率主要受投入、产出、环境变量、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投入方面主要从土地、劳动力、资本三个基本生产要素选取指标,包括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化肥施用量等;产出方面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考虑,包括农业总产值农民纯收入等。但由于同一指标从不同角度分析往往表示不同的含义,因此在实际研究中还需结合研究目的明确所选指标的意义。本章旨在从宏观层面研究吉林省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的总体特征,故而选择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出发评价研究区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在此基础上,以数据完整性、可获取性及科学性为原则,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选取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表征耕地利用产出指标,其具体涵义如下:

①农作物播种面积,因为现实中耕地利用撂荒现象普遍化,选取农作物播种面积更能反映耕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投入情况,它是指当年实际栽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总面积,其中经济作物包括蔬菜、园林水果以及花卉苗木。

②化肥使用量,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保证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投资,由于其价格昂贵,其用量通常与农户拥有的资金实力有关,因此文中选取化肥施用量作为资本投入的代表,它表示年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的实际折纯量。

③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性的代名词,因此选取它作为技术资本投入,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机械运作的总耗电量来量化表征。

④有效灌溉面积是地块比较平整,有一定水源、灌溉设施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进行正常灌溉的农田面积。为能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中水浇地面积之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大小,是衡量农业生产单位、地区水利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稳定程度的指标。

⑤农业总产值,选取它作为耕地利用产出指标,用当年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总产值表征。

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的是耕地利用产出的社会效益,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收入水平来表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