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也是儒学的重要主张。中国传统的感化安民理论注重教育、关爱劳务移民,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孟轲的善教得民理论、周朗的善待流民理论和程颢的仁德教民理论。
(一)孟轲的善教得民理论
先秦时期,在《论语·卫灵公》中,孔丘提出了“有教无类”[29]的卓越主张。在《论语·雍也》中,他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30]孟轲明确主张善教得民。《孟子·尽心上》中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31]东汉的王符也在《潜夫论·务本》中说:“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32]上述主张,对当下中国努力通过再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谋求凤凰涅槃的劳务移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周朗的善待流民理论(https://www.daowen.com)
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南朝的周朗曾明确主张善待流民。他主张激励大户人家收留流民:“宜募远近能食五十口一年者,赏爵一级。不过千家,故近食十万口矣。”[33]他主张为流民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受食者,悉令就佃淮南,多其长帅,给其粮种。凡公私游手,岁发佐农,令堤湖尽修,原陆并起。”[34]他还主张灾难结束后让流民回原籍重建家园,“移之复旧”,“东旅客尽令西归”。[35]据《唐会要·卷八五:逃户》记载,唐朝的李峤也上表主张对背井离乡的逃户“垂恩德以抚之”,“逃人有绝家去乡,离失本业,心乐所在,情不愿还,听于所在隶名,即编为户”。[36]在自然灾害和战乱时期,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流民。虽然流民不等于移民,却在客观上造就了大批移民,是移民的重要来源。[37]
(三)程颢的仁德教民理论
北宋时期,程颢力主以仁德教民。他说:“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仁,体也;义,宜也;礼,别也;智,知也;信,实也。”[38]他认为,“‘博施济众’,云‘必也圣乎’者,非谓仁不足以及此,言‘博施济众’者乃功用也。”[39]他告诫人们:“人必有仁义之心,然后仁与义之气睟然达于外。”[40]他强调:“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41]他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若耕稼陶渔,皆因顺其利而道之”,[42]希望统治者以仁德感化人民。他当县令时,“凡坐处皆书‘视民如伤’四字,常曰:颢常愧此四字”。[43]同时,他注重以仁德教化人民。他精辟地指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宋兴百余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尽美,士人微谦退之节,乡闾无廉耻之行,刑虽繁而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者,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然耳。窃以去圣久远,师道不立,儒者之学几于废熄,惟朝廷崇尚教育之,则不日而复。”[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