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观层面的治理方式创新方案

中观层面的治理方式创新方案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在宏观上推动治理方式创新以外,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还需要在中观层面取得治理方式的转型,特别是要在推进市场化治理、类别化治理、信息化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治理事半功倍。总之,由于劳务移民的构成复杂,在操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具体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依托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推动治理方式创新,将会对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产生积极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

中观层面的治理方式创新方案

除在宏观上推动治理方式创新以外,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还需要在中观层面取得治理方式的转型,特别是要在推进市场化治理、类别化治理、信息化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治理事半功倍。

(一)市场化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1]。当然,这是针对经济领域而言的。但劳务移民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因此,劳务移民社会治理也需要遵从市场规律,积极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治理。比如在劳务移民的流向引导方面,要健全有序流动的市场机制,强化利益导向,依托各级政府的劳动部门,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供求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引导劳务移民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在劳务移民的具体劳动就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打破城市二元化劳动力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务移民市场;在劳务移民服务管理方面,不仅要引导劳务移民参与管理,而且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二)类别化治理(www.daowen.com)

中国大陆劳务移民数量庞大,构成复杂,既有内地劳务移民,也有境外劳务移民;既有在厂矿企业务工的劳务移民,也有自谋职业的劳务移民;既有以聚居形态出现的劳务移民,也有分散居住的劳务移民;既有暂时性劳务移民,也有永久性劳务移民。如果简单地将中国大陆劳务移民作为一种类型并采取单一化的方式进行治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劳务移民,应当以类别化的方式进行治理。对整个劳务移民群体而言,他们和流动人口在内涵上有区别但也是比较接近的。但是,无论是对劳务移民还是对流动人口,都不能简单地将其全部等同于流窜犯罪人员进行监视或管制型治理,因为他们中的违法犯罪人员毕竟只是极少数。对不同类别的劳务移民而言,对于境外迁入的劳务移民,要采用有别于内地劳务移民的治理方式,充分考虑不同来源地的特殊性,注意把握政策上的分寸,防范可能在境外、国外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于永久性劳务移民,要采用有别于暂时性劳务移民的治理方式,不仅要使之与本地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且要力求确保其与户籍人口相同的市民化待遇;对于聚居形态的劳务移民,应将他们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在加强自治的同时,引导他们逐步过渡到一般的社区治理模式;对于在厂矿企业集中居住生活的劳务移民,应将其纳入街镇治理体系,并采取在集体居住地设立服务管理站的方式进行治理。对于分散居住的劳务移民,应当纳入当地社区治理体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并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往,逐步实现社区融入。总之,由于劳务移民的构成复杂,在操作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具体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

(三)信息化治理

当今是大数据时代,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既是战略问题,也是技术问题。虽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都建立了和劳务移民有关的信息数据库,但相互之间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采集方式的差异,信息数据存在很大差异,而且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接连互通,信息孤岛特征明显。此外,全国性的统一劳务移民信息数据库也仍未建立起来。依托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推动治理方式创新,将会对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产生积极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采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中国大陆劳务移民社会治理,有几项工作值得注意:一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加强全国性的统一的劳务移民社会治理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二是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特别是注重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劳务移民信息采集的效率,确保信息实时采集、实时录入、实时传输,确保信息的鲜活性和动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