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难缠到美丽和谐:一个村庄的变迁

从难缠到美丽和谐:一个村庄的变迁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按照镇领导班子、联村单位、党员干部联村共治的路径,帮助村级组织创新了三大社会管理网络。在村上派出一定数量的联防队员,实行联防联治。通过实施“评议工作法”,定期对镇村干部岗位工作、项目工作、到户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加速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在双联行动中,王家庄村不断加速“三联三创”成果的联动转换,已初步显现了三个方面的实效。

从难缠到美丽和谐:一个村庄的变迁

麦积区新阳镇王家庄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难缠村,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针对该村主导产业优势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德民风较差的实际,在市县乡联村单位、联村干部的帮扶下,以转观念、树新风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如今,村上脏乱差的状况彻底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大大转变,发家致富的思想明显提高,左邻右舍和睦相处。

一是立足实际,推动民德民风建设。联村干部针对王家庄村民德民风退化、文化生活缺失等问题,成立了农民教育建设调研组,通过近三个月的入户走访、会议座谈、数字分析、案例研究,依托新阳文化之区优势,通过基层党建的全程引领作用,激活以“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为核心内容的民德民风建设,带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了民德民风建设“三个三”的农民素质提质模型,即通过“启民智”,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本领的现代农民;通过“修民德”,教育一片讲规矩、讲道德、讲文明的新型农民;通过“正民风”,造就一批守本分、守秩序、守法纪的法治农民。

二是积极探索,推动农民教育管理由无形向有形转轨。联村干部本着民德民风建设“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的思维,在双联行动中,依靠双联阵地建设,以“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为行动载体,创新实践,变被动为主动,化无形为有形,探索出了有新阳特色的民德民风建设“三联三创”模式。镇村联治,创新管理网络。主要按照镇领导班子、联村单位、党员干部联村共治的路径,帮助村级组织创新了三大社会管理网络。首先,创新群众工作网络。构建“一站六室”群众工作平台,新建了农民培训站,统一设立了群众工作室、综治室、图书室、远教室(广播室)、娱乐室、计生室。其次,创新治安防控网络。在村上派出一定数量的联防队员,实行联防联治。最后,创新环卫治理网络。构建起了镇主抓、村联动、户为主的三级环境整治网络,即在镇里成立城管办、环卫所等职能机构,建立垃圾中转站,达到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清洁庭院、清洁环境的“幸福家园”目的。城乡联建,创新活动载体。以村级农家书屋为半径,经常性开展群众性广场歌舞、休闲健身、文化集市电影专场等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先后发展了“文明家庭”18户、“诚信农民”23人、“好媳妇”12人、“好丈夫”14人、“好儿女”29人、“好公婆”16人、“好邻居”128户、“好少年”26人,通过评选表彰活动,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干群联动,创新服务形式。探索出了“3+1”工作法,即岗位工作法、到户工作法、项目工作法、评议工作法。通过实施“岗位工作法”,实行镇党政班子分工,由分管领导与机关站所干部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确定岗位,确保民德民风建设工作的落实。通过“项目工作法”,对建设项目实行包联责任制,形成团队作战、集体履责抓民德民风建设的合力。通过实施“到户工作法”,让全镇80多名镇村干部与王家庄村861户农户结成帮联对子。通过实施“评议工作法”,定期对镇村干部岗位工作、项目工作、到户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加速了干部作风的转变。(www.daowen.com)

三是转换成果,推动农民教育由精神向物质转变。在双联行动中,王家庄村不断加速“三联三创”成果的联动转换,已初步显现了三个方面的实效。一是农村党建空间更广了。始终紧扣了以党建带群建、以党风促民风、以干部带群众,使农村党建作为空间得到了扩展。二是农村管理舞台更大了。“五防五治”社会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最大的成效就是使一批重点工程阻工、闹事、上访等社会矛盾得到了就地化解,全镇防治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三是农村发展路子更多了。围绕全区“1123”增收工程的实施,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林果、畜牧、劳务三大主导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