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树立自然尊重的生态文明观,宣传推广

树立自然尊重的生态文明观,宣传推广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导致人的发展受到极度压制,自然条件相对宽松,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民族发展的约束。“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理念正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为此,在我国应从个体做起,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构建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公民生态意识。

树立自然尊重的生态文明观,宣传推广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59]:人类由原始社会盲目崇拜自然,到农业社会开始逐渐适应自然;进入工业社会演变成企图征服自然,在面临种种生存和发展问题后,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核心理念包括:①自然是人类唯一的生存系统,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的破坏,需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减少对自然的破坏;②人、社会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与人的关系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作用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③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以人类个体为基础,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自然进行互动,在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树立人类个体维护自然的意识。因此,生态文明的推进,需要人类对以往社会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和超越。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背景,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导致人的发展受到极度压制,自然条件相对宽松,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民族发展的约束。新中国成立后,人的发展潜力得到释放,相对宽松的自然条件下,“人定胜天”的思想应运而生,并在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的需求和破坏也在不断增加,自然条件的约束逐渐增强,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展约束的转变要求发展观念随之转变:摒弃落后的征服自然、单方面利用自然的发展观,在宏观上树立尊重自然,遵循经济发展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经济发展观;在微观上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和全民参与环保的公民意识。(www.daowen.com)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我国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理念正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为此,在我国应从个体做起,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构建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公民生态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