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及价格调节过程

市场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及价格调节过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卖者代表供给,买者代表需求,因而市场主体的双方代表了供求关系的两个方面,而市场则实际上就是供求关系的交汇点。[31]由此可见,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调节的耦合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指出,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就是价格与供求关系互相调节、互相适应的双向运动过程。

市场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及价格调节过程

在市场上,买者与卖者构成了市场的主体,或者说,“商品所有者(在这里资本家是商品的卖者)和货币所有者(买者)表现为该市场的主体”[27]。卖者代表供给,买者代表需求,因而市场主体的双方代表了供求关系的两个方面,而市场则实际上就是供求关系的交汇点。“如果从更广泛和更具体的意义上来理解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就要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包括在内。”[28]所以,进一步来看,市场主体实质上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市场的运动,就是供需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供需之间的不一致和波动是经常存在的。“由于需求和供给的波动,由于生产费用和交换价值之间的不相适应,需求和供给只是暂时地相适应,而紧接着暂时的相适应又开始波动和不相适应。”[29]

市场经济中,需求有两种,一种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量,另一种是货币形态的需求量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要,即需求,和实际的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界限,对不同的商品说来当然是极不相同的。我说的是下面二者之间的差额:一方面是实际需要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是商品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商品量,或者说,买者的货币条件或生活条件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商品量。”[30]所以,实际需求量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有同一的一面,实际需求量是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基础,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又是实际需求量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二者在数量上是不一致的和有差别的。两种需要量之间的不一致性,更加剧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

市场的运行,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变动,供求之间从适应到不适应的变动过程,也就是市场状况的主要内容。恩格斯曾经描述过市场的运行过程:“供和求始终力图互相适应,但是正因为如此,就从来不会互相适应。双方又重新脱节,并转而成为尖锐的对立。供应总是紧跟着需求,然而从来没有刚好满足过需求;供应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它和需求是永远不相适应的,因为在人类这种不自觉的状态下,谁也不知道需求和供应究竟有多大。如果求过于供,价格就会上涨,因而会刺激供应;只要市场上供应一增加,价格又会下跌,而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急剧下降,因而需求又会增加。情况总是这样,从未有过健全的状态,总是兴奋和消沉相更迭(这种更迭排斥一切进步),永无止境地摇摆不定。”[31](www.daowen.com)

由此可见,市场机制实际上就是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调节的耦合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指出,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就是价格与供求关系互相调节、互相适应的双向运动过程。一方面价格调节着供求关系。如果价格上升,则抑制需求,刺激供给;如果价格下降,则增加需求,压缩供给。另一方面,供求关系又调节着价格。在需求不变时,供给增加则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则价格上升。正是在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相互调节、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在不断的波动中大体地维持着平衡。

如果做进一步的考察,那么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双向运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市场机制调节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列关系:第一,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尽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即商人来代表。”[32]价格和其他经济杠杆的变化,都会影响和改变市场参加者的相互经济关系,减少或增加一方的经济利益,从而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而这二者行为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影响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