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随着京津冀政府在区域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自主性的增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更强的地方特色。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央的区域经济政策全面落地的施展平台,调结构的重要方式,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的主要议题,相较其他的区域经济政策而言,涉及区域和政策范围更广,是国民经济新常态下在大区域、大地带的整体化协调。
区域的规划不应该成为国家总体规划的单纯叠加或者行业规划的重复要求,而是应该站在自身的优势特点立场上,在新的阶段区域政策不但更加精细化,而且更加强调区域经济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分类指导水平,规避地方政府为追求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短期行为,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2025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不但要发挥京津“双核”城市圈集群效应,更要发挥城市群对区域、全国及国际竞争的辐射功能。同时,随着京津冀政府在区域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自主性的增强,经济发展需要体现更强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区域规划之间相对独立,只关注自身的优劣势分析选择,割裂了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区域规划应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开发条件和潜力,确定能够体现区域经济特色的战略目标定位,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合理规划相关的产业布局和基础建设。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等各项细分规划应该遵循全局性的区域规划战略。另外,一些区域战略与规划虽然对所在区域具有纲领性地位,且成为国家级规划,但重要性仍不及被赋予国家战略意义的规划,需分别认识和对待。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央的区域经济政策全面落地的施展平台,调结构的重要方式,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化的主要议题,相较其他的区域经济政策而言,涉及区域和政策范围更广,是国民经济新常态下在大区域、大地带的整体化协调。(https://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