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管理的定义与作用分析

企业管理的定义与作用分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体现了管理的各项组织功能,它们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管理作为主客体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始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统一,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同是非实体性要素,管理与技术有不同的作用。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关键性作用。可见,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完全一致的。

企业管理的定义与作用分析

(一)管理与企业管理

1.管理的概念

自从管理成为一门学科、一种理论以来,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管理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概念。历史上最早提到“管理”的学者是苏格拉底,他说:“管理是区别于别的技术和经验的一种技能。”20世纪初,法国的法约尔说:“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技能。”通俗地讲,管理就是管人管事。

一般以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组织职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期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对这一定义应该有以下几点认识。

(1)管理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普遍具有的活动。这一活动是维持社会组织,并且是其实现特定目标和发挥特定功能的必备条件。如果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将无法发挥社会组织的正常功能,严重的会使社会组织失去存在的价值,从而导致组织瓦解。

(2)管理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类有目的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计划开始到控制结束,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体现了管理的各项组织功能,它们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管理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是为现实组织预定的目标服务的。不存在没有目的和目标的管理。任何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组织的目标就是管理的目标。

(4)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掌握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效的管理是将组织中各种资源加以整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一切社会组织追求的目标之一。

(5)管理是主客体相结合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而管理者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的,因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客体是以人为主导的投入产出系统。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只有以人为主导的客观系统,才是管理的客体。管理作为主客体相结合的活动过程,始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统一,管理必须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

2.企业管理的概念

在弄清“管理”内涵之后,理解“企业管理”就容易了。管理科学起源于企业管理实践,“管理”的概念也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抽象提炼出来的。后来随着管理科学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这一概念同样适用其他性质的社会组织,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单位。这些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目标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管理的本质与职能是一致的。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企业是营利性经济组织,以获取利润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www.daowen.com)

(二)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有人形象地比喻“管理”与“技术”是企业建设发展的两个轮子,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观察,也是如此。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也都得益于对管理的重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1.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这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它们是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属于生产力的系统的“硬件”;另一类是非实体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是生产力的系统的“软件”。同是非实体性要素,管理与技术有不同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分别作用于各个实体性要素,如提高劳动者素质,革新劳动工具、劳动手段,改造劳动对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管理则整体作用于实体性要素系统,即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作用、效率倍增作用促进生产力发展。据专家保守估计,在现有的科技与设备条件下,改善管理至少可以使生产力水平提高1/3以上;反之,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即使技术设备非常先进,它们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甚至变成废铁一堆。

2.管理对于社会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而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著名经济学家创新理论家熊彼得明确指出,创新与创造发明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成果必须市场化,必须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因此,他提出的创新概念实际上将管理的环节与功能包括在其中。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直接影响转化的速度和效果。

(2)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关键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这其中的关键是重视管理和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普遍的共识。提高经济效益应该成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营利性组织,更应该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试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可见,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完全一致的。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该用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与提高多少来衡量。

(3)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杠杆。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和管理是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年美国曾经自豪地宣称:“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管理革命发生在美国”。日本的经济起飞也是因为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能否实现适合我国特点的科学管理,能否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4)管理是改善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加强管理不仅要提高广大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得市场经济的职业化的企业级队伍,更要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文化素质,从而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管理现代化必须做到科学化与民族化的统一。通过加强管理,不仅要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也要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代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