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完全垄断厂商可以决定其产量和价格,因而为获得最大可能的垄断利润,可以通过歧视价格来增加其总收益。第6个单位的价格是2元。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把消费者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或阶层,对每一阶层收取不同的价格。

完全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

完全垄断厂商可以决定其产量和价格,因而为获得最大可能的垄断利润,可以通过歧视价格来增加其总收益。所谓歧视价格,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这种取价的方法不可能出现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个别厂商的行为不能影响价格,而垄断者却可以做到。实行歧视价格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要使歧视价格得以实行,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市场信息流动不畅,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许多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种方便条件进行价格歧视。

2.各个市场对同种产品的价格弹性不同:这样垄断者就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较高的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

3.不同市场可以相互分离:价格歧视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垄断厂商能否使它们面临的市场相互分离。如果市场是一体化的,当垄断者对同一商品收取两种不同的价格时,以低价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就会有可能转卖给高价消费者,这样,价格歧视就难以实现。比如航空公司对于旅游公司和公务人员索取不同的票价来增加收入。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够正确区分旅游人员和公务人员,如利用身份证明等。相对而言,汽车家用电器等制造业的产品由于转卖比较容易,因而很难实行价格歧视,而劳务等不易转卖的商品则比较容易实行价格歧视。

(二)价格歧视的类型

价格歧视有三种具体类型,现分别进行介绍。

1.一级价格歧视

所谓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完全垄断厂商在销售其产品时,每个产品均以不同的价格出售,以获得最大可能性收入。根据效用理论,商品的价格是按边际效用的大小来确定的,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则高,反之则低。可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大都定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并不会根据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取价。这样,消费者根据其边际效用大小而愿意付出的价格总和,同实际付出的价格总和之间便会出现差额,这就是所谓“消费者剩余”。如图11-13所示,消费者购买第一个单位的需求价格是7元,第二单位的价格是6元……第6个单位的价格是2元。可是一般市场上每个商品的价格均为2元。“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根据其边际效用大小,而愿意付出的价格总和同实际付出的价格总和之间的差额。图11-13中阴影部分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空白部分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消费者剩余。D是商品的需求曲线。

图11-13 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假定完全垄断厂商能够做到,根据每一个产品对每一个消费者所产生的效用大小来取价,即对第一个单位的产品索取价格是7元,第二单位的价格是6元……第6个单位的价格是2元。在差别价格下没有消费者剩余,在图11-13中所表示的空白部分不复存在。(www.daowen.com)

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一级价格歧视的取价方法非常罕见,它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一种情况是完全垄断厂商的产品销售对象数量很少;另一种情况是完全垄断厂商能够精确地知道每个消费者所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这种价格歧视的典型事例是乡村的一个医生,根据不同求医人的能力和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对于相同的治疗收取不同的医疗费用。

2.二级价格歧视

所谓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某个特定消费者,按其购买数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得较大收益的一种方法。如图11-14所示,垄断企业为了鼓励顾客多消费,它规定购买量为Q1时,每单位产品价格为P1;购买量扩大为Q2时,单位价格可降到P2;购买量增加到Q3时,价格还可降到P3。这种定价方式与在Q3处实行单一价格P3相比,垄断者的利润会因此而增加。因为在实行单一价格P3时,总收益为P3Q3;实行差别价格后,销售Q1单位的产品,收益为P1Q1;扩大销售(Q2-Q1),收益为P2(Q2-Q1);继续增加销售(Q3-Q2),收益为P3(Q3-Q2),这样实行差别定价后的总收益就是三部分收益之和:P3Q3+(P2-P3)Q2+(P1-P2)Q1,从图上看,就是A、B、C三部分面积之和。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实行单一价格,消费者付出的购买费用是P3Q3,只是A部分的面积。厂商增加的收益是B和C两部分面积之和,这种收益的增加是由于消费者在低产量时面临高价格而来的。二级价格歧视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如在水、电、煤气邮政电信社会公用事业中,多采用这种定价方法。比如电信公司根据每天24小时中不同时间,按不同标准收取电话费用,邮政局根据邮件的数量和重量不同所收取的邮资也不同。

图11-14 二级价格歧视

3.三级价格歧视

所谓三级价格歧视,又称市场分割的差别价格,是指垄断者对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而所售出的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同。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把消费者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或阶层,对每一阶层收取不同的价格。这里,每一个阶层就是一个单独的市场。这个所谓的市场,不仅是指不同的地理区域或市场,而且是指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同,收入不同等原因形成的市场部分。只要市场可以区分并有不同的价格弹性,企业就可以用不同的价格以获得较多的利润。作为垄断者来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对较低需求价格弹性的消费者收取较高的价格,而对较高需求价格弹性的消费者收取比较低的价格。实行三级价格歧视体现在许多场合,例如,电力公司对普通家庭用电和工业用电这两个不同的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再如,在国际贸易方面,销售同一产品时,对本国市场与别国市场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一般来说,外国市场价格偏低,而本国市场价格偏高。这是因为外国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通常高于国内市场的缘故。

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完全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比较分析,认为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

第一,生产资源的浪费。因为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相比,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而产量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AC=MC,即厂商是在最低的成本情况下,保持生产均衡,因而生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由MC曲线与MC(包括SMC与LMC)曲线的交点确定均衡产量。由于生产是在生产成本高于最低平均成本处保持均衡,因此资源未能得到最优配置。

第二,社会福利损失。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即价格差别,消费者所付的价格高,就是消费者剩余减少,这种减少就是社会福利的损失。

第三,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超额利润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此外,居于垄断地位的厂商一般缺乏创新精神,对自身发展缺少危机感,因而会阻碍技术进步。

对于完全垄断,人们还可以提出很多缺点,但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对于完全垄断也要作具体分析。首先,有些完全垄断,尤其是政府对某些公用事业的垄断,并不以追求垄断利润为目的。这些公用事业往往投资大,投资周期长而利润率低,但它又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这样的公用事业由政府进行完全垄断,会给全社会带来好处。垄断厂商因为能够获得垄断利润,具有更雄厚的资金与人力,更有能力进行新的研究,促进技术进步。然而也应该指出,由政府完全垄断这些公用事业,往往也会由于官僚主义而引起效率低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