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构丝路城市的概念认知与发展背景

重构丝路城市的概念认知与发展背景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丝路城市”的概念定义,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丝路城市”概念的认知,应基于对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变化趋势的背景认识。在这一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新变化的背景下,“丝路城市”的战略作用和发展机遇便在于对新国际要素流动方向的承载和拓展,进而成长为世界经济新成长区域的核心节点,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重构丝路城市的概念认知与发展背景

对于“丝路城市”的概念定义,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5年曾从历史视角进行了阐述,该组织提出的丝路沿线城市(Cities alongside the Silk Roads)概念,主要指位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与交易枢纽。这些城市“对学者、教师、理论家、哲学家等群体也具有吸引力,使之成为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中心,进而为历史上的文明区域发展作出贡献。”[1]本文认为,当代意义上的“丝路城市”(Silk Road Cities),应主要指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对所在国、区域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文化、对外经济交往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的枢纽性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是所在国的要素流动节点和增长极,对于所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丝路城市”概念的认知,应基于对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变化趋势的背景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力量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传统以美、欧、日“大三角”为核心的国际投资、贸易模式,以及基于这一要素流动模式的世界经济“中心—外围”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其意义在于顺应这种新的全球性变化(Global Shift),[2]并促进新地缘经济格局的形成。近期一系列国际经济新机制的建构与发展,进一步凸显出这种地缘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一方面,大西洋太平洋沿岸的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区域,将面对以TTIP、TiSA为代表的新贸易投资规则的影响和约束。另一方面,长期被忽视的亚欧大陆“世界岛”腹地区域,则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新基础设施投资与产能合作机制的影响下,成为全球要素的新流动区域。

这种新格局的特点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更为多样化,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其二,资本、技术、产品、劳务等要素的空间流向也更为多样化,国际贸易、投资流动向新的方向扩展,逐渐深入“一带一路”沿线的欧亚大陆腹地区域。(www.daowen.com)

上述地缘经济的变化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基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处于“两洋”沿线区域的世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受新贸易投资规则的影响,城市网络间的连接强度和要素流动方向将发生变化。同时,欧亚大陆内陆区域的新发展机遇,也将提升这一区域城市与全球经济的互动水平及发展水平。这一新的城市发展趋势,有助于世界城市网络板块的构建,进而影响世界城市体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这一国际地缘经济格局新变化的背景下,“丝路城市”的战略作用和发展机遇便在于对新国际要素流动方向的承载和拓展,进而成长为世界经济新成长区域的核心节点,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因此,理解“丝路城市”的主要特性和识别标准,应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丝路城市”应是所在区域的“门户城市”,其二,“丝路城市”应是所在区域的“通商城市”。在特征内涵上,“门户城市”主要反映丝路城市在承载国际经济要素流量方面的能力和地位,其核心评价指标在于相关城市的资金、人员、技术、商品等的流量规模。“通商城市”则反映丝路城市对于国际要素的配置能力,主要评价标准在于贸易、投资、金融规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社会、政治、安全等方面的配套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