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提升企业道德力:以杉杉集团为例

如何提升企业道德力:以杉杉集团为例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企业的道德力,我们可以用现任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服装协会副理事长郑永刚的案例来做说明。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德观、伦理观和社会责任的践行者,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的道德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精神、奉献精神、利民精神的总统领。

如何提升企业道德力:以杉杉集团为例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第一批创业者深知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面对经济发展的浪潮,油然而生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民营企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联——市场经济的实践让民营企业领导者深深地知道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市场。赢得民意,赢得拥护,便可在市场经济中百战不殆。

中国早期的民营企业家在成长之初,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经历的影响,往往对历史军事方面的图书颇具情愫,他们深深地知道以亲近民心的方式来经营企业对他们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意义。经过30多年的征战之后,那些依然屹立不倒的企业将这些累积起来的经验提炼成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是“道德力”。

人有“经济人”和“道德人”之分。“道德人”就是用道德的规范伦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符合约定俗成的规范。“经济人”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人,但这与“道德人”是不矛盾的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倘如财富意味着人们履行其职业的责任,则它不仅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是应该的、必需的”[4]

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朱熹看来,有德是一切资源获得的最首要的途径,一个人有了德,必然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因此,在“德”和“财”两者的取舍上,德为本,财为末,两者既是先后关系,又是因果关系

谈到企业的道德力,我们可以用现任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服装协会副理事长郑永刚的案例来做说明。郑永刚先生的道德力体现在他的人才理念、企业文化中,注重提携后进,注重经验分享,强调利他精神,并时常站在一个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高度负责的立场上发表观点和简介,这就是一个企业家所站立的高度,所拥有的大爱。

在杉杉集团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来介绍其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正直、负责、创新、奉献’是杉杉企业文化的精髓,是杉杉企业凝聚力的源泉,是杉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直是企业最看重的品质,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直的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与成长。我们要不断培训,不断学习,充实内心修养,充满浩然之气,充满正大刚强之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企业。”[5]将正直作为企业发展理念和愿景的,恐怕只有郑永刚。

杉杉集团强调奉献,强调负责,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这些既是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素质。郑永刚的这种道德精神,超越了一般企业领导者所思考的高度,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上,积极地为民营企业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呼吁。

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候就一直强调要求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因素,他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6](www.daowen.com)

道德力便是在实现了“道德人”和“经济人”这两者之间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对“道德人”进行的深化和细化,是要求企业战略领导者在伦理道德层面的体现。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的道德力相对于作为单个的社会个人来说,其构成要素更为复杂(参见图4-7)。

图4-7 道德力的建构模型

民营企业的道德力分为价值观和道德践行两个层面,是多个元素相互交叉构成的一个整体的系统。

价值观领导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为领导者的自我修炼,即通过教育、学习,养成完备的价值观,内化成领导者的内在素质;第二个阶段为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和普及;第三个阶段为价值观外化阶段,即企业价值观从组织内部走向组织外部,由内而外的同化、感染、动员力量,这些力量是无形的,但可以给企业带来强大的外部资源,为企业、组织争取最大可能的合作资源;在最后一个阶段,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已经上升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此时的价值观已经成为组织本身和其他组织进行竞争、合作的强大动力,具有变竞争对手为合作对手,将组织外的资源内化为组织内资源的力量。

从价值观的践行维度来讲,民营企业战略领导的道德力也是由若干复杂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最基本层面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也包括了较高层面的社会担当。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德观、伦理观和社会责任的践行者,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的道德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精神、奉献精神、利民精神的总统领。对于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而言,最低层面的要求是自律,即“从我做起”的精神,进而是“示范表率”精神,通过自己的示范行动,带动公司、企业都能够使自己的市场行为顺乎社会主义的集体价值观和伦理观,更高层面的为企业领导者的感召动员能力和社会担当精神,这是一个企业回馈社会、获得社会认同以及为企业获得良好声誉的重要武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发展历史,有许多企业家乐意通过参与慈善活动来为社会谋取福利,这也是企业道德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企业来说,参与慈善活动、投身公益事业,是民营企业道德建设及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企业领导者道德力的一种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领导者的道德力决定了整个企业的道德力,而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的整体道德力决定了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整体的道德水平。

作为执行者,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必须把个人的修炼外化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同时,应该把价值观外化到行为和人际互动,并注入组织。这实际上是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个步骤。民营企业家作为战略领导者,在使价值观内化为组织系统的过程中,关键是如何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为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观念,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民营企业的“老板”与员工的人际互动及其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笔者曾与马云交流,他说:“好的领导者一定要具有好老师的特质,愿意教别人,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得、经验和使命感,是既能不断充实自己又能激发别人潜能的人。”同时,在员工与企业战略领导者的互动过程中,也会使领导者对价值观产生修正的想法,因而对领导者具有自我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与自我教育性在实际的人际互动中是存在的,只是沟通的双方或许并未意识到这种客观存在。然而,互动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领导者。这是由于领导者在企业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一种心态上的实质性的不平等性。领导者应该意识到这种不平等性的存在,以一种宽容、平等的原则,保证沟通的有效性。这里面涉及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问题。要把价值观渗透到员工、组织中,非正式沟通的效果较为适当。领导者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互动中的主动性,因而领导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将对互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价值观外化到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对团队的建设成为题中之义。这是民营企业战略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培养忠诚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