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主流派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主流派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2.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但严格基于这两个标准,很难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新产业区。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一是区域创新是实现现代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而区域发展使区域创新的主要目的和结果。二是区域创新促进区域的主体发展,而区域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的进行。区域发展观逐渐由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的主流派

与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相比,现代区域发展理论一方面受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缪尔达尔循环因果累积模型的影响,非常强调区域发展区域的特定技术、制度和社会基础,强调结构主义方法和区域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受古典经济学复兴和交易费用经济学及制度与演化经济学兴起的影响,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又非常强调马歇尔聚集经济和交易费用、学习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萨克森宁,1999;苗长虹,1999)。

1.跨国公司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形势下,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跨国公司由于自身有生产经营网络,其全球化发展及其地理上分散活动的功能一体化,给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区域经济本地网络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冲突问题。一方面,由于与投资地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着利益目标、制度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许多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很难同地方网络建立起有机的紧密联系,甚至会同当地网络相冲突,并造成破坏和一定冲击,从而损害投资地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有效利用外资和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加强本地网络与全球网络的联系,又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战略关键。因此,协调全球网络与本地网络、全球化与本土化中的关系和矛盾,是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新课题。[8]

2.新产业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基于意大利Emilio-Romagna区内成熟型产业成功发展的现象,提出了“弹性专业化”的概念。之后,其他学者在第三意大利的研究中,发现基于中小企业合作联系网络的弹性专业化可成功与大宗生产竞争。与此同时,斯考特等人在美国和西欧的一些案例研究中,强调生产系统的垂直分化可导致新产业集聚的出现。这些地区有多种多样的产业,不仅包括技术先进部门,而且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同19世纪马歇尔研究的具有创新环境的小企业聚集产业区有惊人相似之处,学者们将称之为新产业区(New Industrial Distric)。“新产业区”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区域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一般认为,新产业区是生产体系或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地理上的集聚,是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的综合体,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特殊的本地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些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甚至比国家更具有经济意义。经济地理学有关新产业区的研究与很多学科相关,产业空间聚集行为的分析实际上与技术创新、组织演化、制度分析等理论前沿结合到一起。产业集聚的区位是重要的,它必须具有充分的技术基础设施、成熟的创新生产互动、可抵消不经济要素的利益等因素,如此集群产生的空间邻近性能促使企业等行为主体学习和知识积累、享受知识外溢效果,进而形成正向积累的互动气氛。[9]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本地网络和根植性是新产业区的主要识别标志,前者是发展企业和区域的新的制度性手段,能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后者则是地理上接近和集聚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力,它能够促进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减少交易费用。但严格基于这两个标准,很难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新产业区。韩国著名地理学家朴杉沃教授等提出,应将新产业区概念一般化,认为新产业区是“贸易取向性的新生产活动以一定规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具有明显的劳动分散、生产网络和根植性(不管这种根植性是本地还是外来的)”,并总结有关研究文献,将新产业区形成的一般特点归纳为4个并存:弹性生产体系与大宗生产体系并存,地方性网络与全球性网络保存、当地根植性与非当地根植性并存,小企业与大企业并存。[10]我国经济地理学家王缉慈教授等则基于对北京中关村新技术集聚区域的研究,认为用网络和根植性两个主要标准识别新产业区对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新产业区的精髓是走自立型而不是依附型发展道路,建立不断促进技术创新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展新产业区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网络,是产业区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1]

3.区域创新理论。(www.daowen.com)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在经济形态上,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兴起;同时,在区域形态上,知识的区域集聚促成了一些“新产业空间”的出现和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强调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强调科研机构和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本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表明,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化特征。在地理空间上紧密关联的各种创新生产机构,与创新管理与协调活动的区域政府机构、从事创新服务活动的区域服务机构一起,构成区域型的具有创新结构与功能特征的主体,进而形成区域性的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表现为:一是区域创新是实现现代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而区域发展使区域创新的主要目的和结果。二是区域创新促进区域的主体发展,而区域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的进行。三是区域创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提供区域主体竞争力,实现区域发展的基本形式。

知识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学习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干中学”进行生产,因而学习过程对地方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同时,知识作为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生产过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而知识的生产和消费依赖于特定的创新环境。不同的学者对地方环境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Putnam将其称为“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Amin和Thrift将其称为“制度氛围”(institutional thickness),Markusen将其称作“黏性空间”(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12]

4、区域永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运动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丰富和修正了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在区域经济学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的结合迅速促成了区域永续发展这一新研究领域的崛起。区域发展观逐渐由区域发展外生的观点向内生的观点转变,由过去导向观向未来导向观发展,由征服自然观向人地协调观发展,由经济发展观向经济一社会一文化协调发展观变化,区域永续发展可以说是发展观的深化和总结。虽然区域永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与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实现区域永续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具体的方法与途径方面的成果较少,需要研究新的区域发展方式,以达到区域永续发展的目的。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对于信息时代区域永续发展的机制、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相对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动态的创新能力,而区域的动态创新能力是与特定的地方环境及其该环境下的学习创新过程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