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督教的伦理观念

基督教的伦理观念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崛起,并以其宗教形式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将各种文化因素统摄起来,罩上一层神圣的灵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西方价值观念体系。鉴于此,我们追本溯源,就先从基督教的起源及变革着手来深入地了解西方伦理观念的形成。“原罪说”是基督教伦理的理论前提,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基督教的伦理观念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及其伦理、价值观念的三大来源是:古希腊哲学、古希伯来的宗教罗马法律。由于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崛起,并以其宗教形式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将各种文化因素统摄起来,罩上一层神圣的灵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西方价值观念体系。基督教集西方文明的三大因素于一身,形成其万流归宗的大一统的宗教体系,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主流文化,至今还深深的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所有生活领域。而基督教对于西方的伦理学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西方伦理道德的精神渊源也主要是来自于基督教,尤其是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经济伦理观为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鉴于此,我们追本溯源,就先从基督教的起源及变革着手来深入地了解西方伦理观念的形成。

1.基督教概述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截至2004年底基督教信徒已有20亿人之多。基督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教会。它内部分有许多派别,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基督教于公元初期始创于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地区,因入教者皆为信奉耶稣基督而得名。“基督”在希腊文原意中为“受膏者”,在基督教内意指这位名为耶稣的人是上帝的受膏者,也是上帝的儿子。基督教普遍公认他们的创始人是耶稣,他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降生到世上,是为拯救人类而降生的救世主,也就是基督。耶稣在30岁左右开始在中东地区传教。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爱人如己”四个字。耶稣的出現,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祭司团大受影响,因为过去犹太人选祭司的条件十分严格,但在罗马总督的隐蔽下,不少不合格的人也可以成为祭师,甚至是祭师长。耶稣的教训使他们深深感到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弟子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耶稣为了救赎世人流出了鲜红的血,3天后复活升天,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耶稣的生日则成为了圣诞节,而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则作为公元纪年的开始。基督教初期在欧亚非连接的地区活动,后向这三个大洲不断地发展,到公元7世纪后,主要在欧洲扩展。11世纪因长期在某些神学问题上的分争,及在行政领导权上的不协调,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为公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和正教(东正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中心)。16世纪初,因为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的原因,以德国马丁·路德,瑞士加尔文为代表的一批宗教改革领袖,向旧有教会体制发起挑战,最终导致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新教,在中国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在近二千年中能历久不衰,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善于吸取各种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作自身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基督教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上帝(不管教内还是教外)。在教会创立初期是呈一种原始宗教的状态、缺乏理论、组织基础,以后不断吸取近东一带,主要是希腊的文化精华,以及罗马帝国的组织管理形式,逐渐发展成一个理论和组织上不断规范化的宗教。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萌发,旧有的教会体制已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于是出现宗教改革,产生出以“民主、博爱、平等,”为标志的新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会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特别强调与当地的社会相适应。

2.基督教的伦理观

(1)《圣经》是基督教伦理的精神源泉。在中世纪,基督教占绝对统治地位,一切学科包括伦理学都成了它的婢女。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上半叶,是信奉耶稣为基督的宗教。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13年颁布“米兰赦令”,确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93年的“西波会议”和公元397年的“迦太基会议”先后把《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定为正典,这就是《圣经》,被尊为基督教伦理的精神源泉。从圣经来看,基督教思想主要有三个方向:过去的原罪,现在的救赎和未来的希望。其中“原罪说”表明只有上帝知道善和恶,“救赎说”表明只有上帝能帮助人克服恶,“希望说”表明只有上帝能帮助人达到善并在天国得享永福。(www.daowen.com)

(2)“原罪说”是基督教伦理的理论前提,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引诱而偷吃了上帝辨别善恶的智慧之树上的禁果,对上帝犯下了原罪,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这罪恶的根源来自灵魂本身的一种倾向于低劣事物、倾向于作恶的自发性,并不在上帝之中,因为上帝里面没有恶的概念,罪恶的根源恰在于人没有趋向上帝,因为上帝是善,是万善之善。

“原罪说”的道德含义是:其一,罪恶是人生的一个基本方面。对邪恶的爱好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之中,人的本性除了美好善良的能力和冲动以外,还包含一些恶劣的倾向。其二,审辨善恶是上帝的最高智慧,人没有能力审辨善恶。上帝全知全能,就是道德的真理,上帝为道德立法。只有上帝才是幸福和德性的源泉和前提,只有投入上帝的怀抱才能获得最大幸福和德性。人们离上帝越近就越能受到上帝之光的普照,就越能享受圆满的生活。

(3)“救赎说”。人生来就有这种从始祖亚当和夏娃所传下来的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下的种种本罪。既然有罪就得赎罪,但有罪的人并不能自救,唯有上帝才能把人类从这罪恶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被钉在十字架上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脱离罪。基督是受难的基督,基督受难的形象表明,通向上帝的道路是受苦的道路。基督是通过受苦进入他的光荣的。他被他的民族的领袖排斥,被他的门徒们拒绝和抛弃,被不义的人们谴责,被有权势者虐待,因而赢得了最高的光荣。正如海涅所说“基督教最可怕的魅力正好是在痛苦的快乐之中”,基督教完全是一种受苦的哲学。用基督教的话来说,痛苦是上帝使我们的心灵从尘世暂时的事物转向永恒、转向他本人的伟大的教育手段。

“救赎说”的道德含义是:其一,受苦是人生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必须欣赏受苦。受苦具有净化和训导人的力量,对内在的人格的完善发展具有基本的意义。没有不幸和受苦不可能成就最高的道德完善。痛苦是惩罚,但对接受这一惩罚的人来说,它也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凡熟悉痛苦的人就会懂得基督教的意义。其二,寻求道德的善,避免道德的恶,不能没有上帝的救助。如果说,永恒的惩罚证明了上帝公义,拯救正显示了上帝对人类的恩宠。基督教的上帝对一切人都充满了恩宠,表现出极度的仁慈和宽容。

(4)“希望说”。基督教的“救赎说”通过耶稣的蒙难和复活传播了一种精神获救的福音。所以尽管人倾向于作恶,但却具有通过信仰而得到拯救、摆脱罪恶的“希望”。“希望说”就是对上帝和未来天堂幸福生活的期盼,不要对尘世生活寄予什么厚望,而应期待来世的解放。基督教以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基督徒也追求幸福,但是追求的不是在尘世的生活,他们追求的是灵魂在天国里永恒的幸福。这种永恒的幸福是由上帝恩赐给那些行使他意志的人的,上帝是天国的主人,他有开启天国的钥匙,人要通过耶稣基督来认识通往天国的道路。如何才能蒙恩个人的自由意志无济于事,人只能对此抱有希望,并通过信仰来加强自己的灵魂与上帝之间的联系。

“希望说”的道德含义是:完善的幸福不能在此生实现,而是在肉体死后实现于复活的灵魂中,只要在心中相信上帝,人人都可以像基督一样在彼岸的天国中获得灵魂的永生。信仰成了获救的惟一依据。只要人们相信上帝就能因信称义,蒙受救赎,得享永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