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汽车产业生态学的有关研究。该理论可以作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欧洲方面,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在我国,自从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就没有间断。二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其在路行驶的政策问题。

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国外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汽车产业生态学的有关研究。早在1989年Robert Frosch&Nicolas Gallopoulos就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应该追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和谐”的概念。该理论可以作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技术设计、产业化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其中,美国、日本以及欧洲是相关新能源汽车研究和实践的领头者。2001年美国相关组织机构以及汽车企业发表的“环境友好制造”课题报告就提出了“减少排放、减少油耗、减少能耗、满足安全要求为目标的汽车节能减排设计”,该报告针对世界多家知名汽车厂商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为各汽车厂商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理论基础。美国能源基金会(2006)启动了混合动力汽车科研及产业化促进政策研究,对促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的政策进行了评估和总结。2001年,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就对有关供应商提出了要求,本田要求其供应商以满足ISO14001的要求为前提采用能源节约工艺、减少包装废料。Hasishi Ishitanni(2007)对日本在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政策体系、企业组织关系、战略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欧洲方面,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例如,荷兰InnoSys公司、Essent公司等利用欧洲投资银行的资金组成企业研发与生产联合体,创立了一个新的欧洲电动汽车公司,其业务就包括研制和改装新能源汽车。2008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纯电动汽车会议上,丰田通用、日本JHFC、摩纳哥政府等多个参与者共同讨论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发展及展望,并研究了纯电动汽车普及的政策措施等内容。W.Hung(2006)通过研究香港政府的税收补贴政策对传统汽车能源向LPG[1]转变的效应,得出了“补贴的力度与转变的速度成正比”的结论。

在我国,自从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就没有间断。综合研究其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国内有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意义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意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有重要意义。刘军民等(2010)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大势所趋,不仅有助于解决国家石油安全问题、促进节能减排思想的贯彻、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对于我国整个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叶军(2011)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生态环保城市的建设;而且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徐亚军(2011)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战略呼唤,是解决能源紧缺的战略选择,是环境污染的战略举措,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战略路径。欧阳明高(2006)认为,目前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严峻的资源环境硬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助于实现能源转型与产业振兴。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刘宝华(2009)在对新能源汽车店面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基本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在价格上与传统汽车相比不具有优势。葛胜征(2009)指出我国“十五”就开始加大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成效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汽车消费观念的影响。薛震(2009)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市场风险,没有足够的市场,新能源汽车就难以真正的产业化。曾鹏(2009)在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后,指出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缺乏市场,无法满足产业化的需要。

周凯(2010)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混合动力客车的运行),但是该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其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动汽车行驶现状不尽如人意。行驶里程有限、蓄电池使用寿命太短、电动车价格昂贵、间接污染严重等问题都阻碍着该类型的新能源汽车付诸实施。二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以及其在路行驶的政策问题。目前我国并未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的立项、审批、税收、融资贷款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没有相关可操作性、扶持性的政策出台。张晓宇等(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是“政府+市场”型,即政府积极参与、支持、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努力达到量产并成功推向市场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他们认为该产业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明晰、核心技术水平仍然不高等。柏佐山(2012)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前主要面临诸多障碍。如配套设施不足、价格偏高、技术不及传统燃油汽车受信任等仍然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安海彦(2011)认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有技术制约、车企迷茫、政策制约等因素。秦志勇(2012)认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科技含量及技术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产要素和各种资源较为分散、政策补贴惠及消费群体的较少等。(www.daowen.com)

3.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研究

为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国外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经验进行了相关研究,试图能够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帮助。郭志俊(2007)对我国的能源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希望从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政策经验上能给我国一些启示,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胡登峰、王丽萍(2010)为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他们研究了美国节能及环保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及其基本框架,并给出了美国节能及环保汽车产业创新的特点:政府主导、大企业主动参与、目标明确、有效控制以及技术发展多样化。两位学者从美国的创新体系特点视角分析认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体系应该包括:产业创新目标体系、产业创新政策体系、产业创新技术体系、产业创新环境及服务体系。阮娴静、杨青(2010)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优劣性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中长期技术发展路线。程广宇(2010)对国外一些国家(其中包括韩国和英国等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给出了介绍和分析,并基于国外政策给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胡树华、杨威(2004)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总体战略进行了PEST环境分析、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应采取的战略。“亚洲电动之父”陈清泉对新能源汽车颇有一番见解,他在《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05)中综合了世界范围内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当前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指出这三种新能源汽车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各自的发展策略,并总结了三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前景;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2011)一文中,介绍了三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水平、技术特点和产业化路线,提出应用工程哲学指导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分析动力系统的各类结构及其功能。

除此之外,我国学者还对国内各省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广东、安徽、湖北等25个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区域。这些研究在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在本省发展的地理、环境、政策等各方面因素后,有的还给予了一些发展建议,对各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兰凤崇、黄伟军(2011)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政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竞争态势,并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杨萍等(2011)对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从多方面分析了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揭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滞障因素。信继欣等(2005)在国内外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湖北省电动汽车行业基于制度创新、资本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的三维创新战略体系,并分别从政策建议、营销、人才和技术等角度给出了湖北省发展电动汽车行业的有效对策;林洪等(2011)在对比分析了国际国内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主要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突破性发展湖北电动汽车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目前各省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分析都是基于分析其内部优势及劣势,外部机会及威胁的视角来进行的。上述研究并未涉及各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系统研究,而且研究多偏于定性研究,少有定量研究。

4.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有些学者在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阻滞因素之后,提出了发展的思路。胡树华等人(2004)研究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存在的障碍,并且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安海彦(2011)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统筹发展、攻关核心技术;制定统一行业发展标准,向市场化迈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补贴制度。张泉(2012)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了有关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建议:鼓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贯彻产、学、研结合,联合攻关的方针。同时,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严防重复开发、落实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推动产业重组,发展产业集群;国家应该推动跨国、跨地区的收购与兼并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刘颖琦、高宏伟(2011)提出思路超越和管理超越是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的两大对策。思路超越不仅体现在联盟伙伴选择上,而且体现在技术研发平台的搭建上。而管理超越是实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终保障。

我国许多学者还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上给出了诸多建议。胡斌祥(2001)则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和政策体系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案。杨琳(2006)研究认为政府政策的目标就是扶持企业做大、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并且要做到政策的连续性。罗少文(2008)在分析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环境深入地分析,结合战略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产业政策、技术研发体系及经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议。李金津(2008)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方面的发展机遇,建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政府激励政策、立法、宣传、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改进。吴憩棠(2009)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找出了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薛震(2009)分析了美日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风险进行了研究。他从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源风险、政策风险及系统风险五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上述维度给出了相关发展建议。胡莹(2010)从创新的角度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我国应该尽快制定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科技投入政策,设立长期共性技术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展“管产学研企”合作联盟,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洪凯、朱珺(2010)以及惠婧、李铁立(2010)都从价格政策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激励类价格和保障类价格两类价格政策,分析了优惠的价格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可行性。陈柳钦(2010)在《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观察》一文中指出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都从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出发,颁布制定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措施,以提升各自的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认为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曾耀明、史忠良(2011)分析了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得出了在政策方面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相关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政府要引导新能源汽车科研力量的合理配置,综合运用多种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协同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零部件的发展的结论。程广宇(2010)首先分析了我国对新能源汽车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之后又分析了日本、美国、欧洲的政策。该研究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税收和补贴是各国政府采用的主要政策支持措施。税收和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尾气排放控制政策、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等相结合,这些政策的共同发力将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