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下好全面小康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四化同步”的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下好全面小康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决战制胜的要诀。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四化同步”的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必须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缩小地区差距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www.daowen.com)

数说小康

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9,而1952年为8.1,2000年为10.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9年,中国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

推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全面小康、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而且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庚子之春,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4.2万名医护人员不顾被感染的风险逆行奔赴湖北,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无私奉献,数万名人民警察、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默默坚守……这是我国多年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但也要看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比较严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在决胜全面小康关键时期,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高举精神旗帜、传承精神基因、强化精神纽带,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