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个拉面人的艰辛与甜蜜:从淘金到经营生意的历程

一个拉面人的艰辛与甜蜜:从淘金到经营生意的历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循化人外出开拉面馆前,往往一穷二白,大多靠着挪用嫁妆钱、丧葬费或者卖掉牛羊、四下找人借钱才迈出第一步。许多年前,这些人乘坐拥挤的绿皮火车前往陌生的城市,去拉面店打工谋生。陕红国,1962年生,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人,循化县拉面经济外出创业的杰出代表之一陕红国家的客厅我1962年出生,只读过小学。30岁时,循化时兴淘金,时不时能听到某人淘金发财的传闻。咱们循化人做的面口味相当好,再搭配上我们这边的牛羊肉,堪称一绝。

一个拉面人的艰辛与甜蜜:从淘金到经营生意的历程

循化人外出开拉面馆前,往往一穷二白,大多靠着挪用嫁妆钱、丧葬费或者卖掉牛羊、四下找人借钱才迈出第一步。许多年前,这些人乘坐拥挤的绿皮火车前往陌生的城市,去拉面店打工谋生。为了省钱,夜里他们直接在餐馆里入眠。语言不通、不识字,让最早出去的那些人在异乡过得非常艰难。直到几年后掌握了拉面手艺、经营技巧,他们才真正开始在各大城市立足,有了改写命运的机会。

陕红国,1962年生,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人,循化县拉面经济外出创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陕红国家的客厅

我1962年出生,只读过小学。30岁时,循化时兴淘金,时不时能听到某人淘金发财的传闻。我有两儿两女,很缺钱,当时正好有拿什(老板)来招工。从小我就听说淘金非常艰苦,人们常说淘金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头等人,几番犹豫,为了子女还是上了拿什的卡车

淘金常常出人命,走的那天全村人来送我,我在卡车上不敢看他们,又想再多看看他们。路上颠簸十来天,好不容易到曲麻莱县,搭帐篷、架炉子。一开始,大家还能吃上带来的土豆,后来土豆吃完了,每天都是净面。哎呀,天天只吃净面那个滋味,很不好受。晚上住帐篷,刮大风下大雨时也很吓人,经常睡不着觉,白天还得干很重的活。

那时候淘金全凭人力,找到可能出现金子的地方,就用铁锹、镐子把上层没有金子的砂土挖走。运气好的能挖到红泥板,再将红泥板中的砂运到砂金床上不断砂,运气好时一方土能出0.3克金子,很小的,不仔细很难发现。运气不好的,挖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红泥板也很常见。挖到金子,拿什拿大头,剩下的大家一起分,发了一起发。挖不到,拿什赔很多,大家也不好意思找拿什要,能拿到工钱就不错了。(www.daowen.com)

我一共干了三个月,也就挣了几百块,万幸保住命平安回家,全村人又到村口来接。看着这些日思夜想的面孔,那一刻我就想,以后再也不去淘金了。1992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就老老实实在家务农。

到了2010年,一个去西安开拉面馆挣到钱的朋友回来劝我出去闯闯,我便收拾好行囊,手里捏着张火车票,走出循化闯西安去了,加入了后来所谓的“拉面经济”大军。第一年,我在亲戚的馆子里跑堂,一边端茶送水,上菜打杂,一边学习和面、拉面、煮面、调味的技能,一个月能拿到1000元工资。孩子们那时还在上学,这些钱帮了家里大忙。第二年,我已经掌握拉面的各项技能,当上了面匠,工资能拿得更高。第三年,我叫来了刚20岁出头的两个儿子帮忙,向政府组织的拉面创业贷款贷了10万元,自己凑了3万元,在西安雁塔区盘下一个店面,当上了老板。

咱们循化人做的面口味相当好,再搭配上我们这边的牛羊肉,堪称一绝。清真食品在西安有很大的市场,我的店生意一直挺好。没两年就回老家修起了大房子,花了八九十万元,去年还清了贷款。我现在准备在西安再开一家店,但已经不用我操心啦,都是两个儿子在打理,他们学东西快、头脑灵活,美团用得很纯熟,能跟得上市场变化。我就回到老家,带带孙女,养养花,退休啦!

咱村现在搞起红色旅游,来来往往的游人很多。与村里干部合计后,我添置了些桌椅碗筷,改造了厨房,办起了农家院。有游客来时,就会请来附近的贫困户帮忙,按每桌客人10块钱给他们开工资,包他们伙食,经常一天能有十几二十桌客人。村支书说我这叫“能人带动贫困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