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地制度与变迁理论探析

农地制度与变迁理论探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以农地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农地经济制度体现为对农地的物权安排,即所有权、使用权及处置权的安排。农地经济制度决定农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农地法权制度又反映、规范、保护、强化农地经济制度。具体来说,农地制度包括以下内容:农地所有制与农地的所有权。农地所有制即农地财产的归属制度,如农地个人所有制、农地集体所有制、农地国家所有制等。农地储备与征用制度。

农地制度与变迁理论探析

农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以农地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农地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从产权视角来审视农地制度,可将其区分为农地经济制度和农地法权制度。农地经济制度体现为对农地的物权安排,即所有权、使用权及处置权的安排。农地法权制度是在上述三种权利的基础上所衍生的一切权利。农地经济制度决定农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农地法权制度又反映、规范、保护、强化农地经济制度。具体来说,农地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农地所有制与农地的所有权。农地所有制即农地财产的归属制度,如农地个人所有制、农地集体所有制、农地国家所有制等。农地的所有权是农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权能构成的全面性以及权能组成的可分离性与可复归性。(2)农地使用制、农地的使用权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3)农地经营制度。(4)农地储备与征用制度。(5)农地用养制度等。[64]

农地制度的变迁表现为以农地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改变,也表现为农地所有权主体、农地使用权主体、农地管理权主体的更替。从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出发,可以认为农地制度的变革是由于农地制度非均衡的存在,而造成农地制度非均衡的原因有二:一是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如农地产权残缺;二是外生条件的变化。[65]或者是由于引致农地制度变革的潜在收益的存在,如规模经济收益、市场配置收益、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市场风险的分摊所带来的收益等。农地制度变迁既可能是农地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变革,也可以是农地所有权所衍生的其他权利的部分调整。

【注释】

[1]本书中有关城市化的阐述及各国城市化概况部分是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参见曾宪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关于urbanization一词的译法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市、镇、乡这三类聚落中,市和镇在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方面十分接近,在很多情况下,这二者统称为“城市”,与“农村”或“乡村”相对,也就是说,广义的城市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而且人们更习惯使用“城市”这一名称,因而urbanization应译为“城市化”;另一种观点认为,“urban”包含城市(city)和镇(town),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往往仅指人口向“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故称“城市化”。中国设有镇的建制,其人口规 模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人口不仅向“city”集聚,而且向“town”转移,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中国的“urbanization”应译为“城镇化”。有关urbanization应译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论争可以参见如下文献:(a)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6;(b)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研究:第2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08;(c)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9;(d)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39.

[3]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1.

[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6.

[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0.

[6]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3.

[7]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6-37.

[8]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学术界动态,1990(6).

[9]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3.

[10]简新华,等.中国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1.

[11]朱慕唐,张海宁,王伯言.西方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12.

[12]朱林兴.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4]饶会林.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5]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

[16]侯蕊玲.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云南社会科学,1999(2).

[17]程春满,王如松.城市化取向:从产业理念转向生态思维.城市发展研究,1998(5).

[18]邹彦林.我国城市发展宏观思考.江淮论坛,1999(2).

[19]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版,2001:9.

[20]有关研究可参见以下文献:(a)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0;(b)唐忠,孔祥智.中国乡镇企业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09-413;(c)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6.

[21]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250.

[22]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探讨.城市问题,1998(1).

[23]简新华,等.中国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6-7.

[24]Ray M.Northam.Urban geography.New York:Sons,1975:66.

[25]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18.

[26]刘传江.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75.

[27]简新华,等.中国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8-10.

[28]关于城市化类型的论述可参见下述文献:(a)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经济学研究:第2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0;(b)简新华,刘传江.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4);(c)辜胜阻,刘传江,钟水映.中国自上而下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3);(d)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e)饶会林.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56-64;(f)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8-49;(g)张庭伟.对城市化动力的探讨.城市规划,1983(5)。

[29]Ran M.,Berry B.J.L.Underurbanization politics assessed:China,1949—1986.Urban Geography,1989(10):111-120.

[30]参见简新华,等.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4-44.

[31]李通屏.人口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05.

[32]D.Massey.Social structure,household strategies,and the cumulative causations of migration.Population Index,1990,56(1):3-26.(www.daowen.com)

[33]钟秀明,等.城市化之动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2.

[34]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8-39.

[35][日]藤田昌久,等.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6]赵理尘.城市发展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96.

[37][德]沃尔德·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常正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8]张建平,等.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5.

[39]Ernest W.Burgess.The growth of city: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report//Robert Park,Ernest W.Burgess.The c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47-62.

[40]施岳群,等.城市化中的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3-64.

[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9.

[4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16.

[43]金丽馥.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的制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23.

[44]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英文版.鲁兰提斯-霍尔出版社,1978:12.

[45]高映珍,潘家华.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23.

[46]姜爱林.土地政策基本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48.

[47]姜爱林.土地政策基本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56.

[48]曾令秋,胡建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18.

[49]金丽馥.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的制度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

[50]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7.

[51]王瑞璞,张湛彬.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

[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53]刘君地,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2.

[54][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0.

[55]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4.

[56][美]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8.

[57]参见邱谊萌.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8][美]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7.

[59][美]戴维斯,诺思.制度创新的理论//[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96.

[60]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71.

[61]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72.

[62][美]戴维·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26-130.

[6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4]曾令秋,胡建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22.

[65]王小映.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权物权化.中国农村经济,20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