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新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具有以下特征:城市化从整体上是受抑制的和严格管制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彻底摆脱了长期起伏、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续攀升。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以每年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从1980年的19%增加到2014年的54%。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步伐是不慢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尽管中国人修城筑市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86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只有10.64%,而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显然,新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的。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文献如汗牛充栋,综合有关研究成果,[1]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时期:1949—1978年城市化的缓慢发展时期和1978年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发展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7年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经济恢复与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相应地出现了一批新城镇,城市化呈稳步上升趋势,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57年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15.4%,比1949年增加近5个百分点。(2)1958—1963年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由于人口增长对城市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城市社会稳定和适应当时供给不足的社会经济状态,国务院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管理条例》,严格划分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这是中国此后关于户籍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但为了“大跃进”的需要不得不从农村大量招工,结果使城镇人口在1958—1960年迅速提高4个百分点(1960年达到19.3%)。由于“大跃进”的失败与自然灾害又将新招职工大量下放,1963年城镇人口比重下降到16.8%。这一时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大起大落”主要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造成的,但是“户籍管理”制度在城市化中的“篱笆作用”已经显示出来。(3)1964—1978年城市化停滞阶段。经济调整与“文革”时期的经济混乱,使城市化进程陷于停滞。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虽然增加4295万人(由1964年的12950万人增加到1978年的17245万人),但城市化率不升反降(1978年为17.92%,比1963年高1.5个百分点,比1964年低0.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城市化率的停滞,大大缩小了农村人口由“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的渠道,提高了城市户口的“含金量”,充分显示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隔离体制(本质是阻止农民进城)的威力,使中国城乡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与“二元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具有以下特征:(1)城市化从整体上是受抑制的和严格管制的。与快速的工业化相比,城市化步伐缓慢,拉大了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2)城市发展主要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级别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与城市的行政级别相关。行政级别越高,得到的投资和发展的机会越大。相反,中小企业与小城镇得到的投资较少,计划体制又束缚了它们自身发展的活力。(3)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主要体现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小城市(城镇)的发展缓慢甚至衰退。1949—1979年,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重为62.6%。(4)在城市发展观念上,由于担心城市人口与福利对财政的巨大压力,我国把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建设视为“非生产性”的,是“吃闲饭”的社会负担,从整体上限制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化的滞后。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是“自上而下”的,受到严格的计划管制而不能正常发展。(www.daowen.com)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1984年,小城镇发展问题第一次受到中央政策的肯定与支持,其标志是该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至此,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城镇化战略进入人们的视野。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2000年6月,“小城镇、大战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是11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列为“十五”期间必须着重研究解决的战略问题,使中国的城镇化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彻底摆脱了长期起伏、徘徊不前的局面,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与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78年全国城市为193个,1990年增加到464个,2003年达到660个,25年增加城市467个,平均每年增加18.7个。这些新增城市主要是大规模“地改市”、“县改市”的结果。(2)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改革以来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和农村商业流通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和繁荣。1983年,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了乡(镇)建制,并放宽了建制镇的设立标准,为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1988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1481个,是1983年(2968个)的3.9倍。到1999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216个,还有近3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力,也是“自下而上”城市化的主要体现。(3)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续攀升。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以每年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从1980年的19%增加到2014年的54%。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估计,中国2014年的城镇人口约7.58亿人,占总人口的54%,到2050年,城镇人口将达10.5亿人,占人口的76%,涨幅惊人。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步伐是不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