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总人口红利
总抚养比是人口红利测量的重要指标,是被抚养人口(15岁以下及64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总抚养系数越低,人口红利越充分。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25年世界总抚养系数为73%,1960—2025年,世界总抚养系数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约77%,社会负担重,并没出现人口红利;1971—2025年,世界总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2025年起总抚养系数接近50%,在世界人口范围内,接近人口红利窗口;2025年后,世界总抚养系数呈上升态势,逐步远离人口红利窗口(见图6-1)。
(二)世界各大洲人口红利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统计数据,从世界各大洲的总抚养系数看,欧洲总抚养系数较低,历年总抚养系数介于80%—60%,1950—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接近80%,1971—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接近60%,2025年起又呈回升趋势;北美洲历年总抚养系数介于90%—7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75%,2025年增长至94%,1966—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约为64%;大洋洲历年总抚养系数介于100%—7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95%,2025年增长至98%,1966—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73%;亚洲历年总抚养系数变化较大,1950—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上升趋势,且介于100%—120%,2025年后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总抚养系数变动较大,195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130%,1971—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78%;非洲历年总抚养系数介于120%—140%,195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138%,1996—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120%(见图6-2)。
图6-1 1960—2025年世界总抚养系数变化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7。
图6-2 1950—2025年世界各洲总抚养系数变动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统计数据,2017。
(三)世界主要国家人口红利
在此选取10个发达国家来观察1960—2025年该国人口红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选取发达国家的总抚养系数变动看,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1960—202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1990—202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https://www.daowen.com)
从选取的各个国家的情况看,1960—2025年,美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6%,1960—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下降趋势,总抚养系数为51%,1985—2025年小幅上升,1995—2025年回落下降,2011—2025年呈上升趋势。1960—2025年,法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1%,1960—2025年基本保持在60%左右,1973—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0%,1986—2025年总抚养系数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1%。1960—2025年,英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4%,1960—2025年上升,2025年达到峰值为60%,1974—202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略有波动,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1%,2009—2025年呈上升趋势。1960—2025年,日本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1964—2025年总抚养系数低于50%,为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6%,1960—2025年呈下降趋势,1969—2025年小幅波动,1991—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6%。1960—2025年,德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1981—2025年总抚养系数低于50%,处于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0%,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达到峰值为59%,1971—2025年呈下降趋势,1987—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3%。
1960—2025年,加拿大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1977—2025年,总抚养系数均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70%,1960—202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其间1980—2025年小幅波动,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4%,2008—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9%。1960—2025年,意大利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1983—2025年总抚养系数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3%,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达到峰值为57%,1976—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6%,1993—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8%。1960—2025年,瑞典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2%,1960—2025年呈下降趋势,1966—2025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5年达到第一个峰值为56%,2025年达到第二个峰值为57%,1997—2025年呈下降趋势,201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0%。1960—2025年,澳大利亚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间1999—2025年总抚养系数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3%,1960—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8%,2009—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3%。1960—2025年,希腊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1990—2025年总抚养系数均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2%,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为57%,1972—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7%,2001—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3%(见图6-3)。
图6-3 1960—2025年发达国家总抚养系数变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7。
在此再选取10个发展中国家来观察1960—2025年该国人口红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选取发展中国家的总抚养系数变动看,总抚养系数均高于30%,1960—2025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俄罗斯联邦的总抚养系数变化相对平缓。
从选取的各个国家的情况看,1960—2025年,中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30%,其中1995—2025年总抚养系数均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76%,1960—2025年呈小幅上升,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1%,1967—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36%,2012—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0%。1960—2025年,南非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2%,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5%,1967—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2%。1960—2025年,俄罗斯联邦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35%,其中1972—2025年、1996—2025年两个时间段中总抚养系数均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区,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7%,1960—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7%,1979—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1%,1995—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39%,2011—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5%。1960—2025年,巴西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2006—2025年总抚养系数均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区,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6%,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达到峰值为88%,1966—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4%。
1960—2025年,印度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77%,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1%,1967—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1%。1960—2025年,马来西亚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其中2010—2025年总抚养系数低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96%,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98%,1964—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44%。1960—2025年,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5%,1960—2025年总抚养系数围绕着85%小幅浮动,1992—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8%,201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63%。1960—2025年,菲律宾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55%,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100%,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103%,1965—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8%。1960—2025年,泰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35%,其中,1994—2025年总抚养系数均低于50%,进入人口红利期,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5%,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92%,1970—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0%。1960—2025年,孟加拉国的总抚养系数均高于40%,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80%,1960—2025年呈上升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93%,1979—2025年呈下降趋势,2025年总抚养系数为50%(见图6-4)。
图6-4 1960—2025年发展中国家总抚养系数变动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