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洲经济:近年增长趋势分析

非洲经济:近年增长趋势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当前发展现状而言,非洲经济已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2010年全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4.7%,明显高于2009年2.3%的增长水平。西部非洲的增长率最高,为6.7%,北部非洲的增长率次之,为6.2%。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1%,2006年增长率为5.9%,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增长率为5.7%。随着经济的增长,非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略有上升,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1999年的3.2%增长到2006年的3.4%。

非洲经济:近年增长趋势分析

就当前发展现状而言,非洲经济已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2010年全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4.7%,明显高于2009年2.3%的增长水平。尽管当前仍面临全球经济减速、局势紧张和不确定性加剧等发展环境的影响,非洲在2012年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增长率达到了5.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反映了非洲经济体的经济正逐步恢复活力,以及全球对非洲商品的强大需求。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分析,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市场对非洲商品的需求较高,伴随收入增加和城市化而来的内需增加,公共开支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开支增加,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和投资增加,以及外商加大对采掘业和某些冲突后国家的投资等[51]

尽管制造业和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但大多数非洲经济体仍严重依赖于初级商品的生产和出口,附加值有限,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不大。由于这一结构性缺点,非洲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创造就业岗位,大多数非洲国家无法将经济增长转化为就业机会,也没有加快社会发展速度[29]。事实上,非洲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等和非包容性增长,这导致近年来非洲社会发展的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积极发展,但进展速度缓慢,也不足以使非洲国家实现其社会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实现进展仍然缓慢,大多数非洲国家仍然不可能在最初确定的2015年这一目标日期之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如此。促进非洲经济从依赖初级商品和矿产资源向以商品为基础的制造业转变的政策和措施,将有助于促进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增长进程,使自给自足的农村社区转变成充满活力的农业企业中心,提升价值链,为大多数人创造就业机会并产生必要的收入,以扩大并维持各社会部门的投资[29]

根据非洲发展银行数据,2010年非洲整体的真实地区生产总值(Real GDP)增长率为4.9%,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西部非洲的增长率最高,为6.7%,北部非洲的增长率次之,为6.2%。中部非洲、东部非洲的增长率一致,为4.7%,南部非洲的增长率最低,仅为3.3%,不足西部非洲的一半[29]。在非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一般都位于沿海,最不发达的国家多数在内陆;商品农业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制造业则高度集中于少数海港城市,尤其是一些国家的首都。另外,非洲各国家还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各国的城市纷纷移植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管理模式,而广大农村却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城乡之间缺乏互动和协调发展。另外,非洲各国家还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瓶颈”,故非洲各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殖民、环境承载力、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非洲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按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工业比重较高、农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较高、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和服务业为主。按照经济的多元化水平和人均出口情况,麦肯锡公司将非洲主要的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多元化经济体、石油出口国经济体、转型经济体、转型前的经济体[5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波动不断,但非洲多数国家的经济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2000—2010年,非洲经济保持5.1%的增速,仅次于亚洲8.6%的增速,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1995—2003年,非洲的平均经济增速为3.5%,是过去15年的2 倍。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1%,2006年增长率为5.9%,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增长率为5.7%。随着经济的增长,非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略有上升,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1999年的3.2%增长到2006年的3.4%。其中农业、制造业、当地服务业(如零售、银行、运输和通讯)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而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产业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最大[52]

在过去十年中,遍及非洲全大陆的(发生在非洲30 个最大经济体中的27 个)、涉及所有生产部门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因为全球对矿产资源的强大需求,很大程度上还归因于各国内部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宏观尺度上主要表现为打造稳定的政治和宏观经济环境,在微观尺度上旨在创造一个市场驱动的商业环境。当然,非洲也从世界范围内对石油产品的强烈需求中受益匪浅。石油的价格从1999年的每桶不足20 美元攀升至2008年每桶超过145 美元,这极大地促进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及其他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增长[52]。但世界对石油的强烈需求及油价的飙升只是非洲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麦肯锡公司研究发现,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仅贡献了非洲2000—2008年经济增长的24%。而其他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如旅游业、银行业电信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制造业和农业的快速扩张[52]

总体来说,非洲经济的中期增长前景仍然乐观,尽管存在很大的下行风险,包括全球经济疲弱和一些非洲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而且最重要的是,全球经济预期表现疲软,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非洲内部各次区域和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非洲各国的实际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各不相同,特别是在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10年石油出口国的增长率为6.1%,石油进口国的增长率只有3.7%[29]。具体来说,石油出口国在2012年实现了有力的复苏(6.1%),原因是一些国家的政治局势有所改善,特别是北部非洲国家的石油产量增加以及国际市场油价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当然尽管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从2011年的4.5%降至2012年的3.7%,但仍保持了强劲增长,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农业、服务业和其他部门的表现有了极大地改善[29]。非石油因素推动的强劲增长确保了非洲各国经济多样化的发展势头。肯尼亚等国在干旱结束后迎来了强劲复苏,而其他国家冲突后的恢复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明显改善。

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未促成非洲的富强及快速发展。相反,它在破坏了非洲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将非洲变成了完全依赖宗主国的单一的商品生产地和出口地。在独立以后,非洲多数国家的经济虽有所增长,但没有长足的发展;虽与世界市场有紧密的纵向联系,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内部横向联系。

非洲当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洲。20世纪非洲各个国家独立后,民族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尚未脱离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落后状态,没有及时将农业和矿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竞争优势,均属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非洲国家缺乏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来开发这些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不善和负债累累,许多非洲国家早已把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力抵押给了西方公司,对本国的自然资源已经没有完全的控制权,只能以抽取租金的形式得到有限的好处。故非洲的资源帮助别国实现了工业化,而未能改变非洲的面貌[53]。非洲国家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高度依赖一两种农矿产品出口的经济结构,粮食难以实现自给,制造业薄弱,作为西方工业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的地位没有得到改变。这导致当国际经济条件恶化,如遭遇金融危机时,非洲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1)丰富的资源开发推动西部非洲国家经济强劲增长

基于对尼日尔三角洲地带的安全考虑、财政刺激减少和石油投资放缓,西部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6.5%放缓到2012年的6.3%。非洲大陆第二大经济体尼日利亚的增长率也从7.4%降至6.4%。加纳于2011年实行商业石油生产后,经济增长率迅增至15.1%,2012年的增长率回落至更切合实际的7.4%[29]。几内亚比绍和马里的政治环境不稳定影响到自身的增长,这两个国家的增长率降幅均超过了4.4%。塞拉利昂因发现新的石油储量取得了26.5%的增长率。科特迪瓦增长了7%,恢复了其正常速度[29]。(www.daowen.com)

(2)旺盛的内需继续推动东部非洲国家经济增长

虽然东部非洲的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从2011年的6.1%降至2012年的5.7%,但该区域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表现良好,这主要由于大多数东非国家的国内需求旺盛、服务部门表现强劲,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缓和[29]。肯尼亚农业生产复苏、国内需求强劲,且服务部门有所扩张,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4.4%上升至2012年的4.8%。坦桑尼亚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6.8%),主要是因为该国执行了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增加了税收,减少了非经常性开支。此外,厄立特里亚(6.5%)、埃塞俄比亚(7%)、卢旺达(7.9%)和塞舌尔(3.6%)等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依然强劲。但需要关注的是,农村贫穷、收入不平等、青年失业和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继续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严重[29]

(3)上升的石油贸易加速增长中部非洲国家经济

2012年,中部非洲实际国内总产值的增长率保持在5.0%,与2011年持平,但各国家的情况不尽相同。乍得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翻了一番,达到6.2%,这是由于该国非石油部门和能源相关产业有所扩大,石油价格上涨,以及政府支出保持稳定[29]。喀麦隆因为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加,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增至4.5%。而中非共和国3.8%的增速得益于良好的收成和出口增加。罢工和石油生产中断导致加蓬的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5.8%降至2012年的4.7%,且该国继续面临高失业率等问题。简言之,虽然该次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表现良好,但其仍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产出和采掘业,因此,包容性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成为该地区的一大挑战[29]

(4)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南部非洲国家经济增长

南部非洲的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不变,为3.5%。由于南非与世界经济密切融合,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3.1%明显减速至2012年的2.5%,而采矿业罢工更使这种局势进一步恶化[29]。其他一些国家2012年的增长率较为温和。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和赞比亚尽管增长依然强劲,但其国内总产值下降0.8%以上,原因是政府从采矿业得到的税收减少,以及全球对铜、钻石和黄金等矿产需求疲弱。安哥拉是这一次区域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从2011年的3.6%增至2012年的7.5%,主要原因是该国石油生产和天然气项目投资增加。莫桑比克自2011年开始成为煤炭出口国以来,其经济在2012年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7.5%),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也促使煤炭资源的产出增加。就发展前景来看,该次区域仍然受益于稳定的国际环境,但高失业率和收入不平等是其下行风险[29]

(5)政治动荡局面的缓解使北部非洲国家经济逐步复苏

北部非洲几乎完全从2011年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等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所造成的经济收缩中恢复,2012年的增长率达到5.4%[29]。虽然该次区域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抵御能力,但其经济复苏仍将受到持续的政治不确定性及其欧元区的主要经济伙伴经济减速的影响。由于议会和总统选举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围绕该国新宪法产生的政治紧张局势,埃及的实际国内总产值增长率从2011年的1.8%进一步降至2012年的1.1%。因为欧洲经济减速和农业表现不佳,摩洛哥的国内总产值增长率从2011年的4.1% 减至2012年的2.8%。在利比亚,随着重建投资刺激经济,经济增长出现了100.7%的反弹,而石油产量则从2011年底的每天50 万桶增加至2012年7月的每天142 万桶(世界银行,2012年)。突尼斯的经济在2011年收缩了1.7%,但2012年增长了2.6%,这主要得益于旅游业、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复苏。高居不下的青年失业率仍然是该次区域的一个挑战[29]

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城镇发展历史和自然条件不同,非洲的城市分布极不均衡。当前,非洲城市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河、矿产资源分布丰富的地区以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地区。就城镇分布而言,非洲城镇集中于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三角洲及河谷地带和苏伊运河沿岸,西非的几内亚湾沿岸,中非的铜带,南非东部的威特沃特斯兰德矿区和沿海地带。这些地区几乎集中了非洲全部5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大部分10 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是非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在非洲内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北非在城市化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北非已经跨过城市化50%的门槛,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城市化率仅为3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非洲的社会文化发展也出现新的特点,多种社会成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形成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如独特的人口迁移形式、居住环境的多元化等。但与此同时,非洲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许多国家面临城市贫困及城市犯罪较严重、贫民窟比重偏高、性别不平等及种族问题等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